在“官腐”之外,还有一种较隐秘的腐败现象值得关注,那就是“师腐”。近期,记者深入各地调研发现,“师腐”现象绝非一校、一地所特有,而且形式多样,不但破坏教育公平、败坏社会风气,更会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8月10日《半月谈》)
“师腐”现象,与部分家长和老师主动联络感情,希望老师能够照顾自己的孩子,让孩子在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下成长,或在教育问题上给孩子“加餐”,让自己的孩子比其他学生学得更多更好,有很大关系。家长这样的心理状态,与患者或患者家属主动给医护人员送红包,是同一个道理。家长给老师送礼,在老师面前表现得好一些,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少吃苦头,多学知识,愉快地成长。
问题是,家长有这种想法不奇怪,学校老师有这样的心态就离谱了。老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是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公正地处理好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以良好的师德师风,撑起学校教育的一片蓝天。如果老师有意收取家长的礼金、礼物,就有损了学校或老师的声誉,变相矮化了教师队伍,也必然另眼相看那些没有送礼的学生,产生有损教育公平的现象。
惩治“师腐”,需要强化行业自律,加强对违规违纪老师的惩戒教育。在这个问题上,医疗部门积极倡导医护人员拒绝收受患者或患者家属的红包,明确收取红包的医护人员将会受到的严肃惩罚,有效地避免了医护人员收受患者红包的现象,对学校惩治“师腐”、净化行业环境,是最好的示范。为了杜绝“师腐”乱象,浙江、安徽等地一些学校,主动在教师节致信家长,声明绝对不收礼。这样积极倡导,对想送礼的家长是安慰,对想收礼的老师是提醒。
面对“师腐”,家长也要有一颗平常心,不要“吃了碗里想到锅里的”。如果学校老师有做得不公或不对的地方,让自己的孩子受了委屈,家长应问明原委,与老师商量;如果老师故意刁难孩子,家长可以向学校领导或教育主管部门投诉,寻求解决方案;如果有意请老师帮助,只要理由充分,家长也不要有亏欠心。如果家长给老师送礼,希望老师给自己的孩子更多照顾,就可能影响其他学生的利益,或者过多地占用老师的时间,损坏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