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3万,她却撑不起孩子的暑假 中国父母该醒醒了!
奶奶接9岁孙子过暑假 遭嫌弃,只因没WiFi 一个网友回复戳中泪点
丈夫魅力大 妻子减肥更心切?!
下一篇4 2017年8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月薪3万,她却撑不起孩子的暑假 中国父母该醒醒了!

 

“北京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的余温还未散去,一篇“月薪三万,还撑不起孩子的暑假”又成为朋友圈热文,引发不少人的关注与讨论。

一位母亲抱怨,暑假期间,去掉给孩子去美国游学的费用、请保姆的费用、孩子钢琴考级的费用、游泳班的费用等,3万的月薪所剩无几。对此,有人共鸣,认为这位母亲说出了不少家庭的心声;有人则批判:与其说是在抱怨,不如说是在炫富。

其实假期补课的讨论绝非新话题,每每放假之际,有关游学、夏令营、补习班的讨论总能成为家长们热议的焦点,这次也不例外。只是困惑从普通收入家庭逐渐延展至富裕家庭,并被置于睽睽目光之下,作为公共议题讨论而已。 ▋综合

出境游是为了拼“话语权”

就读于某实验小学三年级的琦琦(化名)刚刚从美国游学归来,他打算利用一周的时间整理旅途的照片和游记,等开学要好好跟同学们聊聊这次美国之行的见闻。

“以前没出国玩过,每次同学们聊起各自出国玩的经历我都插不上嘴。”琦琦说,每年寒暑假,老师会请同学们提交各自的计划表,除了学习以外,很多同学都会晒出自己的出游行程。开学会,大家上交的各种趣事、游记都是国内外游玩的故事,特别是有过出境游经历的同学聊起天来声音都大一些。

琦琦的妈妈告诉记者,先生因为工作原因不能随意出境,而自己身在教培行业,虽然多次出国学习,但无法带孩子同往。每每听到孩子“吐槽”,她心里也过意不去,于是这个暑假特意带孩子一起去美国东海岸走了一小圈,前后15天,不包括购物,花了近8万元人民币,相当于她半年的收入。

采访中,不少家长坦言,孩子吵着闹着要出去玩的情况有,但很多时候是妈妈主动给孩子和家人安排的一份“亲子礼物”——趁假期,跟爱人带着孩子一起出门走走看看,增长阅历不分大人小孩。要说“烧钱”,也是大家以孩子放暑假的名义一起“烧钱”。

旅游+补课,暑假过半“烧钱”五六万

暑假过半,从事商业营销推广工作的黄女士开始倒计时盼开学:“放假比上学‘烧钱’多了,这半年就是替伢打工的。”

“手机里每一张照片,每一段视频都是钱被烧了的铁证。”黄女士一边刷照片一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家三口新加坡、印尼十日深度自由行4.5万元、“二升三”数学暑假班10次课1670元、20次书法课1000元、10次作文课1800元、10次架子鼓课1000元、12次棒球课1420元……这还不包括每次出外上课的交通、就餐、娱乐等相关费用。

虽说算起细账来有些肉疼,但黄女士仍然坚持每年寒暑假至少带儿子出趟远门开阔眼界,锻炼一下课本上学不到的能力。就拿这次印尼民丹岛之行来说,岛上有一家酒店3000-4000元人民币/晚,酒店里有一个儿童俱乐部,全天候有专业教练带孩子们开展各项运动,比如:冲浪、水球、射箭、空中飞人等,简直就是一个冒险训练营。初加入时,她发现同行的中国孩子缺乏探险精神,做起运动来畏手畏脚,情愿当旁观者。后来,在她和先生的“威逼利诱”及教练的鼓励下,儿子第一个站上了挑战台,克服了心理障碍,顺利完成相关项目。在儿子的影响下,另外几个小伙伴也勇于尝试,儿子的自信心和成就感燃到爆。

因爱之名的几个误区

因爱之名,为孩子提供各种历练、学习和开阔眼界的机会本无可厚非,但里面有几个误区值得警惕。

首先,“所买即所得”这一经济学的维度未必适用于教育。对于家长来说,不能简单以金钱的投入来衡量教育的成效,也不能简单地将教育服务购买力等同于对孩子的爱。换言之,家长在教育上投入多,孩子未必收获大。

教育是极其特殊的“服务”。我们常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心灵打动另外一个心灵”,就是在强调教育的特殊属性。不少家长陷入“高投入、高产出”的认识误区,正是因为并没有真正了解教育的真谛,而是在物质投入过程中寻找获得感,或通过购买教育服务来逃避本该对孩子有效陪伴的责任。

最值得警惕的是,在父母一味付出的过程中,孩子的诉求有可能是被忽视的。如孩子真正喜爱什么,孩子的意愿是什么,孩子究竟在意什么,这就直接导致了父母付出越多,孩子的压力越大、自由空间越小、快乐越少,孩子快乐越少,父母越想更多付出的恶性循环。久而久之,教育成了“烧钱经济”,孩子“被”成为“碎钞机”,父母与孩子相处的过程距教育的本原也越来越远。人们常说,做父母是天下最没有门槛的事情,但是科学和高质量的教育一定是最考验智慧与责任的事情,正是在强调这个道理。

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在朋友圈中晒育娃账单,还有可能引发不必要的焦虑。真正破解这个困境,不仅需要整个社会尽快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用人观,需要更多的学校坚守科学的育人理念,更需要家长们能够坚持健康的家庭教育观,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少一些“短期功利”,多一些“风物长宜”;少一些“妈妈以为”,多一些“孩子适合”;少一些“你看人家的孩子”,多一些“我家的孩子很棒”。

世上本无枷,心锁困住人。期待,在人生这场长跑中,更多的家长能够少几分焦虑和攀比,多几分平和与从容。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