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主任姜玉武至今还记得,他给一个普通患者很认真地看完病以后,这位患者又拿出了10个在不同医院看过的病历本对他说:“姜大夫,您说的和一个大夫说的一样,但是和另外几个大夫都不一样,我应该相信谁?”8月3日《中国青年报》)
同一个患者,同一种病症,竟然先后看过了10多个医生,这样的例子,也许比较极端,但是在现实中,患者在这家医院检查完又去其他医院做同样检查的情况却不少见。我们买东西时喜欢“货比三家”,目的是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但是去医院看医生也“货比三家”,甚至是“货比十家”,却未必是一件好事。
新闻中的医生之所以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这种现象会造成医疗资源的巨大浪费。即便不是儿科,在其他科室,如果部分患者在看病过程中喜欢“货比三家”,对医生“择优录用”,也同样会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
如果是那些医院一时无法确诊的疑难杂症,患者多看几家医院,多瞧几位医生,还可以理解,但是很多普通的疾病,患者去了三甲医院,看了最权威的专家,却仍旧不放心,还得多换几家医院看病,这背后的原因,就很值得深思了。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患者对自身的疾病过于担忧和焦虑。从积极的角度来看,这是现在公众更加重视自身健康的表现,值得肯定,但是重视的程度一旦过度,甚至到了偏执的程度,显然就过犹不及了。另一方面则是患者对医生和医院缺乏信任,总想在不同的医院和医生之间进行反复比较和验证。
但是多数患者不知道的是,即便是同一个病人的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医生眼里,也会有不同的描述,所给出的治疗方案、开出的药方,更不会完全相同,而这并非全是医生没有看准看透疾病,只是他们的表述方式不同,所选择的治疗方案不同而已。如果患者把这作为医生水平低,看不透疾病的理由,那本身就是大错特错的。
要避免和消除这种现象,除了需要患者理性看待疾病,理性看病之外,更需要医生方面有所作为,就是尽量使用通俗而标准的语言,把患者的疾病讲明白讲透彻,让患者知道这就是“终审结果”,而无须劳民伤财,四处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