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一名广西南宁捐献者脑死亡后捐出双肺,51岁的亳州农民郝庆(化名)与64岁的合肥退休工人王康(化名)分配到了捐献者的双肺,并同时完成单侧“换肺”手术,这也是我省首次进行的同一供体两例肺移植(本报7月4日曾报道)。如今,他们的生命体征平稳,即将康复出院。
忐忑: 等来肺源,却害怕丈夫死在手术台上
在郝庆妻子杨恩英的印象里,丈夫以前“走路喘,上厕所也喘”,短期内气胸发作3次,“好几次差点没命”。
她还记得当初陪丈夫从亳州老家来到省立医院看病,医生告诉她,丈夫的病没法治,只能换肺,但肺源不好等。在医院等了两个月,担心家里的地没人种又回去了,3天后,医院就打电话让他们回去,“说等到肺源了。”
给丈夫办住院手续的时候,杨恩英觉得天都快塌了。“医生跟我说,这是省里第一次做这样的手术。我当时就想,要是他死在手术台上可咋办?”
好在手术很成功。“感谢医生的辛苦,也感谢捐献者的爱心,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昨天上午,郝庆接受了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www.ahcaijing.com)、掌中安徽记者采访。
难关: 感染关、心理关……几次差点被击垮
从6月25日开始,胸腔里“同样”的肺将郝庆和王康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让他们“同呼吸,共命运”。
据省立医院胸外科主任徐美青介绍,术后感染是肺移植患者术后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因为呼吸道与外界相通,无时无刻不与外界的微生物打交道,同时肺移植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能否控制感染是肺移植成功的关键因素。
术后第8日开始,郝庆和王康就相继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白细胞增高等情况,严重影响术后恢复。更让人担心的是,两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也逐渐下降。抗排斥反应、抗感染、气道狭窄、贫血、心理变化……好在他们和医护人员一起“升级打怪”,最终一步步迎来新生。目前,两人已经术后30多天,身体状况和生命体征都很平稳,完全可以生活自理,今后还可以进行轻体力劳动。
呼吁: 有捐献意愿的患者要保护“生命的礼物”
相较于其他器官的移植,肺移植开展面临更大挑战。“全国有近30家肺移植准入医院,但2016年总共仅开展了204例肺移植手术。”徐美青介绍说,在医院,很多患者没有等到合适的肺源就去世了,非常遗憾。
目前,肺源主要来自于公民逝世后的器官捐献,以脑血管意外去世的病人和车祸去世病人为主。但车祸去世病人的肺脏往往也被撞坏,而脑血管意外去世的病人如果去世前用呼吸机一周以上,肺脏也就不能再用于移植了。
对此,徐美青呼吁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器官捐献的意义,加入到器官捐献志愿者队伍中来,让更多患者能重获新生。同时希望重症监护室医生对脑死亡并有潜在捐献器官意愿的患者,注意加强肺的保护,最终实现多器官捐献,让生命得以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