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中加项”等于乘人之危
《三字经》删“纲常”不如批判性解读
通知书夹寄银行卡的吃相太难看
微声音
非常道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年8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三字经》删“纲常”不如批判性解读

▋张玉胜
 

流传甚广的国学经典《三字经》近日有了一个新版本,即年已九旬的著名作家宗璞和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李存山合作编注的《三字经节简注本》。和以往各版本有所不同的是,因不认同《三字经》中有关“三纲”“君臣”的内容,宗璞大胆对其进行了一些删改,认为这是“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之举。(7月31日《北京青年报》)

历史是讲究传袭与沿革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也需要正视历史现实,尊重并理解其文化渊源与思维局限,切忌以当代理念强加于古人的霸王硬上弓。《三字经》作为流传甚广的国学经典,不仅早已成为中国妇孺皆知的启蒙读物,还传播至韩国和日本,近代更被译作英、法、俄等多种文字,甚至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儿童道德教育丛书”向全世界发行。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字经》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身为原产地的国人,我们有责任维护《三字经》的原始性、规范性与严肃性,岂能随心所欲地任由删改?

缘自封建礼教的“纲常”伦理,的确不乏等级森严和刻板愚昧的不合理不平等之处,但具体到《三字经》,却并无“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单方强势之意,而是为其定下了“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父母子女之间相亲相爱,夫妻之间和顺相处”的行为准则。

中国传统文化一向讲究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儒门“纲常”思想的本意也是要强调双方互有责任,即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只是后来被统治者利用和歪曲。“三纲”中的所谓“糟粕”,其实就是毫无原则和不辨是非的“愚忠”“愚孝”和“夫权”。

精华与糟粕并存是包括《弟子规》《三国》《水浒》等在内国学经典的共性,让孩子们适当接触些所谓“糟粕”,或有助于其了解传统文化的来龙去脉,提升其对于历史文化的价值判断力。阅读国学经典,关键在于批判性的解读与引导,而并非硬性割去“糟粕”地“玩洁癖”。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