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到了,如何控制孩子沉迷网络游戏成了许多家长的心头大患,近期《王者荣耀》频频爆出的负面新闻更让家长们如坐针毡。尤其让家长们困惑的是,腾讯的防沉迷措施出台之前,孩子抱着手机抬不起头;措施出台之后,孩子好像也并没有把精力放回学习上,甚至聚在一起研究“破解办法”。这孩子真的网络成瘾了吗?该咋办呢?
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的心理专家建议,家长不要随意给孩子“扣帽子”“贴标签”,或不由分说地严厉指责,而是要找到每个孩子的症结所在,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和帮助,与他们一起找到更为恰当的、健康的方式,来发泄情绪、满足需求,从而减少青春期的躁动和纠结,这对亲子关系、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有裨益。
沉迷游戏,尖子生成绩直线下降
张大姐的孩子在一所重点高中读高二,从小爱读书看报,成绩在班里一直是前几名。“可自从高一接触了《王者荣耀》这个游戏,他整个人就变了,天天都在玩,凌晨1点到3点都在玩。我们各种方法都尝试了,也摔坏了好几部手机,可还是没有用……”张女士说,因为游戏,孩子的成绩已从班里前几名直线下滑至倒数。
不少初中生,甚至小学生的家长也在痛斥《王者荣耀》。汪女士的儿子今年16岁,马上就上高一了,可当同学们都在上高中预科班时,儿子却天天都在玩《王者荣耀》。“整个初三都在玩,我们不给他手机,他就从同学那里借手机来玩。”汪女士称,现在假期孩子除了睡觉就是玩《王者荣耀》,玩游戏就开心,不让玩就不理父母,还大呼小叫,脾气不好。
让家长头疼的并不只是《王者荣耀》。陈女士的儿子从2015年开始接触网络游戏,当年高考就不理想,选择了复读。可他边学边玩,严重影响复习,第二年又没考好,继续复读,可他仍旧经常去网吧玩。“今年他差3分达本科分数线。最近从高考结束到现在,两三天就要去一次网吧,有时候玩到凌晨才回来。儿子生活规律全部乱了,我们都很发愁。”
借游戏发泄情绪,“网瘾少年”低龄化
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心理科副主任医师曹小梅表示,随着互联网和智能电子设备的快速发展,近几年青少年沉迷网络的案例在逐年增加,此外,“网瘾少年”低龄化趋势也愈发明显。
“前些年我接的门诊中,很少有咨询网瘾的。最近两年每10个门诊中就有近3个是咨询网瘾的。而且以前来医院咨询的都是以高中生为主,最近两年初中生和小学生家长来咨询的也开始多了。”曹小梅说。
为什么青少年容易沉迷手机游戏呢?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心理治疗师郑诚分析认为,相比于青少年现在从事的其他事情(比如上学、备考、补课),手机游戏显然更具吸引力。“成年人工作虽然也辛苦,但下班之后好歹有聚餐、娱乐、健身、旅行等放松的方法;可学生往往是放了学,又进了补习班;下了课,回家还有成堆的作业;周末更是忙碌,比平时还惨。”
有些青少年可能在现实世界中压力比较大,家人和老师管得非常严格,条条框框特别多,几乎没有个人空间。可是正值青春期的孩子又特别需要表达独立自主的思想,自然压抑了不少情绪,希望得到宣泄,所以与成年人产生对抗,转而借助游戏实现目的。
家长不应随意给孩子“贴标签”
郑诚建议,若发现孩子不听劝阻,不想谈话,也不愿有所改变的时候,最好也不要随意给孩子“扣帽子”“贴标签”。“如果父母出于恨铁不成钢的心理,愤怒之下随意给孩子贴上‘不正常’‘网络成瘾’等标签,指责他们‘不体谅父母’‘再这么玩下去,这辈子就废了’,不仅很难起到积极的作用,甚至有可能导致两种极端的后果,一种使孩子产生不必要的恐惧情绪,另一个极端是干脆自暴自弃。”
如果孩子的确沉迷游戏,家长也应“要疏不要堵”,应当循序渐进地加以引导,比如先与孩子约定玩网游的方式和时长,然后分阶段逐步减少到合理的时间,并且督促孩子遵守约定,避免孩子原先从游戏中获得的满足感一下子被父母切断,从而造成孩子情绪失控,甚至导致过激行为。
此外,平时家长就应当随时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特别是临近考试、分班、分科等非常时刻,一旦发现孩子有情绪低落、不稳定、压力过大的征兆,就要及时给予疏导,创造一些室外活动、交际的机会,培养孩子的其他兴趣爱好,并给予适当的陪伴。
如果孩子真到了过度沉迷网游的地步,郑诚提醒家长不要过度轻信广告上的各种“电击疗法”“神奇疗法”,要尽快带着孩子去正规的心理咨询机构或心理医院,寻求有资质的专业人士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