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实习岂能沦为新时代的“包身工”?
“租购同权” 助力教育平权的探索意义
“滴滴报警”需要且行且完善  
非常道
微声音
下一篇4 2017年7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大学生实习岂能沦为新时代的“包身工”?

▋朱忠保
“绑架” 王恒/漫画
 

7月20日晚23点,辽宁省教育厅官网发布了一份关于网曝“沈阳城市建设学院学生被强制到山东烟台富士康企业实习”有关情况的声明,要求学校立即终止学生暑期教学实习活动。21日凌晨,沈阳城市建设学院在其官方微博发布了关于网曝“沈阳城市建设学院学生被强制到山东烟台富士康企业实习”的情况声明,向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公众表示真诚道歉。同时,该校立即停止这部分学生的实习,正常放暑假(7月21日齐鲁网)。

7月18日起,沈阳城市建设学院多名大二学生通过微博、QQ等网络渠道发声维权,称被学校强制前往富士康(烟台)科技工业园进行长达三个月的实习并被强迫签署三方协议。

这些年来,一些大学安排大学生所谓的“实习”,其实就是强迫大学生到企业打工,专业不一定对口,报酬基本没有,即使有也少得可怜。尽管打着“实习”的幌子,但许多学生并不能自主选择实习单位,而是学校强制安排他们“被实习”。劳动强度高,饭却吃不饱,住不好,报酬低。难道实习的大学生进了富士康的门,就只能沦为“包身工”,失去了人身自由?

表面上,强迫安排大学生到学校指定的企业实习,方便管理,学生实习不能造假,但所谓“达到实习目的”就值得商榷了。机械专业的学生,却到富士康打工,站在流水线上插配件,达到了什么实习的目的?为什么大学热衷于强迫大学生到指定企业“实习”?关键是学校在与企业结账时方便。大学生为什么到指定的企业打工时,工资特别低?按照我国《劳动法》规定,即使是实习,也应该与正式员工“同工同酬”,但企业发给学生的报酬中,很大一部分没有发给学生,而是进了学校的账户,这才是学校为什么强制大学生到指定的企业“实习”的真正原因,可以从“实习”的大学生身上剥削他们的血汗钱。

强迫大学生到指定企业“实习”,然后从学生身上赚取不义之财,从而让学生沦为企业的“包身工”,这是教育部需要高度警惕的,也是劳动部门需要注意的。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