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骗局”折射大学生暑期实践引导缺失
微 声音
“演戏式捐款”是对慈善的亵渎
面对“西瓜打针”谣言,不要再当“吃瓜群众”
摩根大通CEO:作为美国人几乎让我很尴尬
下一篇4 2017年7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支教骗局”折射大学生暑期实践引导缺失

 

▋木须虫

利用暑期参加爱心支教活动,到达支教地点后才发现,主办方非但没有相关资质,竟然还开起收费性质的辅导班。近日,陕西数百名大学生,经历了一场闹剧。记者调查发现,这些大学生参加的所谓“陕西爱心支教联盟”背后,是一家名为陕西尚思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商业机构。(7月16日《北京青年报》)

应当说,这种爱心支教的骗局并不高明,但三所大学数百名大学生陷入骗局,这本身值得思考。

首先,大学生为何热衷于爱心支教活动?恐怕这与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要求有关联,大学生在校期间要求参加社会实践,并且还要提交实践报告,否则将不能顺利毕业。社会实践是学生学业的刚需,任何实践的机会都可能充满诱惑,之所以对支教活动情有独钟,则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大学生,没有什么社会经验,特别是缺少职业技能,相对而言与文化教育相关的活动最容易适应。无疑,“支教骗局”契合了大学生暑期实践需要的心理,同时又利用了他们涉世不深,缺乏风险识别、防范能力的弱点。

很明显,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与生俱来的短板与不足,不宜将其参与社会实践完全交给学生与社会自主调节,需要有效的指导、引导以及帮助。“支教骗局”的发生,很大程度与学校的引导、把关的缺位有关。报道显示,所谓的“陕西爱心支教联盟”,绕过了大学,直接面向学生推广,轻轻松松地从三所大学带走了几百名学生。为何这么多学生会对这家机构深信不疑?又为何没有向校方报告?其中的根源虽然有待调查澄清,却并不妨碍窥见这些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混乱,缺少有序指导和不设防的一面。

此外,大学生社会实践形式单一、内容固化的趋势也不容忽视,许多大学但凡集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通常都以“志愿服务”的面目出现,把为社会作贡献简单等同于做公益、献爱心,固然这有利于社会向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但同时也导致了学生对实践劳动价值观念导向的迷失,加剧了大学生们对实践“爱心”“公益”的依赖。

事实上,大学生社会实践,实践是手段,通过接触社会,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培养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才是目的。高校应当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引导与指导,充当好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联系纽带的角色,重视与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公司企业的合作,为大学生们提供多种形式的实践平台,不只拘泥于公益性实践形式,同时,重视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保障与服务,从源头把关,防范骗局发生,维护实践过程中权益的平等,尤其是防止社会实践沦为廉价乃至免费用工的幌子。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