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师范名校 黄麓师范学校
2017年7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百年师范名校 黄麓师范学校

 

学校概况

黄麓师范学校是著名爱国将领张治中先生于1928年创办的一所历史悠久、享誉海内外的师范名校,国家幼儿教育紧缺型人才培养基地,合肥市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基地,合肥市教育局直属的公办重点学校,安徽省学前教育专业联盟成员单位,合肥市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单位。学校荣获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省文明单位,市平安校园、花园式学校、教学质量优秀等级学校和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国家领导人和省、市领导高度重视学校发展,多次莅临指导。当前,合肥市委市政府正投资数亿元扩建校园,将学校打造成全国知名的国家级改革发展示范校,学校又迎来了一个跨越发展的黄金机遇期。

学校紧邻合肥市滨湖新区,设施齐全,校风优良,教风纯正,管理严格,师资雄厚,办学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育人环境良好,是一个能够让孩子真正静心学习、成人成才的理想场所。

学校一直坚持张治中将军教育兴国的理想,秉持“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思想,为国家教育事业培养了3万余名教育工作者,毕业生遍布海内外,特别是合肥地区中小学及幼儿园,一大批优秀毕业生成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及幼儿园的管理干部,以及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

学校以“学生成才,家长放心,社会满意”为宗旨,秉承“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 坚持“升学有基础,就业有保障”的培养目标,形成了“3+2”五年制高职、普通中专、教师继续教育等多层次办学格局。特别是,紧紧围绕国家“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办法,开设应用型本科对口高考班(本科冲刺班),积极为学生成长搭建升学通道。

办学成就

黄麓师范学校位于巢湖市西北的小黄山南麓。其前身是1929年爱国将领张治中在其家乡洪家疃始创的黄麓学校(六年制小学),原省人大副主任李广涛曾在该校任教;1933年改建为安徽省黄麓乡村简易师范学校,面向全省招生,培养农村小学中,低年级教员。次年秋,安徽省教育厅接管该校后改为省立,经陶行知推荐,张治中从山东邹平请来杨效春任校长,马侣贤为附小校长。杨效春曾在东南大学专门研究教育,后来相继担任晓庄师范指导员、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导师。

杨效春来到黄麓乡师后,宣传和实践陶行知创办晓庄师范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也掺杂梁漱溟在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的研究成果,亲自编写《乡农生活用书》, 教人读书、明理、爱国、种地、防旱等, 其课文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如不肯上学,什么都不识。”“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我是中国人,你是中国人,大家都是中国人。说的中国话,念的中国文;生长中国地,爱护中国魂。”“光读书,不种地,误人误自己。光种地,不读书,一世受痛苦。”“有山皆造林,有塘皆养鱼,年年可丰收,家家自有余。”“青年农友!决拿起锄头,来把塘儿挑,坝儿修。从今后,包管你,十年十收,干旱无忧。”

黄师还有校歌,歌词是:“巢湖宽,黄山高。云绵绵,浪涛涛。自然是吾师,万众皆同胞。人人教我,我教人人,愿与大众向上进步,共学好。敬勇诚毅,吾校之宝;敬勇诚毅,人生之宝。从此建设,从此教育;复兴农村,复兴民族,那怕艰苦和辛劳。衣食住行,与民同乐。礼义廉耻,与国永保。中国少年!黄麓少年!记取记取!人生之乐,和合与创造!”

黄师在抗战前的10 年里,试行“教学做合一”、“小先生”、“艺友制”,实施多种办学形式、多种学制并举,不仅培养造就了大批乡村教员,而且方圆近百里的民众上万人受到了国民教育或民众教育,从而推动了普及义务教育和乡村建设,其影响及于全省。抗日战争爆发后,黄师于1938 年春停办,师生或流亡后方,或在家乡参加抗日活动,有的投奔了延安。抗战胜利后,安徽省于1946年调整全省中等学校布局,在张治中的大力赞助下,将全椒的省立古河师范迁至洪家疃,更名安徽省立黄麓师范学校。1947 年春,中共南京地下党组织派遣党员杨寿南偕康玲、丁佑涵等来黄师在校长耿家舒掩护下开展工作。1948 年暑假掩护京沪一带学生运动中暴露的党员和进步青年进入解放区。同年冬,中共皖西四分区党委派党员孔国祥至黄师负责联络工作。杨寿南、丁佑涵和左政纯均为重庆育才学校的工作人员或学生。这一时期,陶行知教育思想得以继续传播。1948年底,安徽省政府令黄师迁往休宁,学校党组织决定提前放假,疏散师生,致使南迁未成。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拨款扩建黄师,除办好师范和实验小学外,1950 年在张家洼增办了附中,1951 年试办了中文、数理等专修科,培养初中教师;并举办函授教育,帮助在职教师进修提高。1953 年暑期,根据安徽省调整整顿师范教育工作计划,将黄师试办的专修科并入芜湖皖南师范专修科,将黄师师生及部分设备调往合肥,改建为合肥师范学校;同时将巢湖师范与巢县初师合并,迁至洪家疃,建立新的黄麓师范学校。黄师坚持面向农村,面向小学,为培养合格小学师资服务,形成了艰苦朴素勤俭办孝的优良传统和学生热爱劳动,认真读书的良好校风。1958 年8 月,该校被评为推广普通话先进单位,派代表出席了北京全国第一次普通话教学成绩观摩会。后又两次受到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和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表彰,成为文字改革的先进单位。1964 年,省教育厅派丁冠英等帮助学校试行半耕半读的乡村师范教育改革,因“文化大革命”而中断。1969 年奉命迁址巢县青台山,改为巢县师范。1972 年迁回原址复校,恢复黄麓师范学校校名。

该校根据党的教育方针,结合自身特点和小学教师应有的素质,提出“五个一”的具体培养目标,即:一颗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的红心,一手漂亮的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个健康的身体,一副文明礼貌的外表。

张治中生前曾题赠“作育光辉”锦旗一面,纪念黄师建校30 周年。黄麓师范学校是全国首批师范学校,安徽省师范教育的创始。“北有黄麓师范,南有晓庄师范”盛誉海内外,被视为中国教育的楷模。

近百年来,该校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培养了3万余名各级各类人才。毕业生遍布海内外,特别是合肥地区中小学及幼儿园,一大批优秀毕业生成为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及幼儿园的管理干部、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海内外名人志士。据统计,1949~1985 年,黄师已为国家培养了毕业生3832人(初师270 人,中师3562 人),连同专修班、函授、各种短训班的毕(结)业生,合计近万人。据巢湖市教育局1984 年的统计,在该市506 所中、小学、师范的596 名正、副校长中,就有黄师毕(结)业生436 人,占正、副校长总数的73.2%。

当前,黄麓师范学校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正投资6.8亿元改扩建现代化校园,新校园建成后总面积达314亩,力将学校打造成历史文化和自然景区融为一体的、全国知名的幼儿教育人才培养基地。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