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岁的亳州农民郝庆(化名)与64岁的合肥退休工人王康(化名)素昧平生。然而两台肺移植手术,却将他们的命运紧紧牵在了一起。
日前,安徽省立医院的肺移植团队同时为他们完成了单侧“换肺”手术。他们的肺来自广西南宁的同一名捐献者,往后的日子里,他们将“同呼吸,共命运”。据了解,捐献肺移植手术成功开展在我省尚属首次。
千里之外的大爱义举
郝庆是一位重度肺气肿患者,在他还不到40岁的时候,曾两次出现左侧气胸,其后经常咳嗽、在重体力劳动后时常觉得喘不过气来,并且逐渐加重。近些年来,即便只是轻微的活动,也感觉像挑着担子上山一样气喘,生活质量极差。
今年3月,郝庆病情加重,在省立医院胸外科治疗了2个多月,由于肺功能严重受损,常规的治疗方法效果并不明显,气急、喘不过来气使郝庆痛不欲生。
此时,患有肺纤维化的王康也发生了严重肺部感染,出现咳嗽、呼吸困难的症状,走路甚至无法超过100米。随着病情加重,即便只是安静地坐着也常会觉得喘不过气来,十分痛苦。
据省立医院胸外科主任徐美青介绍,对肺组织纤维化和肺气肿患者来说,当肺功能下降到一定程度,会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而且随时会因肺部感染等原因,导致病情恶化,甚至危及生命。两位患者,特别是王康的病情已十分严重,如果不进行肺移植的话,不仅生活质量差,而且生存期不到一年。
非常幸运的是,通过器官分配共享系统,郝庆和王康分配到了来自广西南宁一位捐献者的双肺。
分秒必争“一起上”的两台手术
“肺是十分‘娇嫩’的器官,非常容易受到损伤,当它离开人体后,必须要在6~8小时内进行移植,才能最大程度的保存肺的功能,因此,转运和手术都要分秒必争。”该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柯立说。
6月25日上午10:09,带着生命希望的航班从南宁起飞。
12:18,飞机抵达南京禄口机场。此刻,在安徽省立医院两间手术室内,移植团队同时开始对郝庆和王康进行麻醉。
14:00,手术开始。
15:13,供肺顺利抵达手术室。
18:29,手术结束,供体的左肺移植给了郝庆,右肺移植给了王康。手术结束后,郝庆和王康被送入了重症监护室,郝庆在9床,王康在10床,从未谋面的二人因为“生命的礼物”走到了一起。
目前,郝庆和王康情况平稳,住在同一间病房的两人经常相互鼓励,希望可以早日“自由地呼吸”,并过上正常的生活。
一万多个器官,肺能用的只有5%
相较于其他器官的移植,肺移植开展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全国有近30家肺移植准入医院,但2016年总共仅开展了204例肺移植手术。很多终末期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纤维化、结节病、原发性或继发性肺动脉高压等患者需要肺移植才能挽救生命。”徐美青介绍说,在医院,很多患者没有等到合适的肺源就去世了,非常遗憾。
目前,肺源主要来自于公民逝世后的器官捐献。对此,徐美青呼吁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器官捐献的意义,加入到器官捐献志愿者队伍中来,让更多患者能重获新生。
徐美青表示,除此之外,对“生命的礼物”的保护也有待提升。2016年,全国共计4080名患者捐献了11296个器官,但肺的利用率只有5%。希望重症监护室医生对脑死亡并有潜在捐献器官意愿的患者,注意加强肺的保护,最终实现多器官捐献,让生命得以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