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落榜生”左宗棠的逆袭路
2017年7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60多岁才被特赐进士
科举“落榜生”左宗棠的逆袭路

▋关山远
 

对中国人而言,还有什么比高考更化不开的浓烈情结?何况,今年还是高考恢复四十周年,祝福与追忆,交织在一起。

像高考这样的选拔人才制度,可谓人类社会最成功的制度设计之一,然而争议也一直存在,争议焦点是:高考到底能否衡量一个人的真才实学?当年的科举“落榜生”左宗棠,是个很好的例证。但是,左宗棠对于科举考试的态度,又是那般耐人寻味。       

1874年,左宗棠62岁,突然给朝廷上了份奏折:把我免职吧,我不干了,我要到北京来参加会试。就像今天一个退休老大爷,突然不想买菜、带孙子了,也不跳广场舞了,嚷嚷着要去参加高考。

这还了得?左宗棠可不是寻常老大爷,此时他官拜陕甘总督,堂堂封疆大吏,而且正在筹备收复新疆——当时新疆被侵略者阿古柏盘踞,左宗棠用一年半的时间筹措军饷,积草屯粮,整顿军队,减少冗员,做好了入疆作战准备。大战在前,怎么突然想到要进京赶考?

北京垂帘听政的慈安、慈禧两宫皇太后当然明白左宗棠的心思,颁下谕旨:特赐左宗棠同进士出身,并升为东阁大学士。

至此,左宗棠的最高学历,从举人跃至进士,这是他个人的一大步。为了这一天,他足足等了四十年。

明清两朝,科举考试制度最为完善,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院试未考中前叫“童生”“童子”(有些考生年纪很大甚至须发皆白了,还是“童子”);考中后称“生员”“秀才”;秀才才有资格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考中后成为“举人”,然后才有“进京赶考”一说,举人赴京参加会试,时间是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天,会试录取300名“贡士”,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贡士参加皇帝亲自监考的殿试,其实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分三甲(三等)录取。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探花。

秀才、举人、进士,区别大着呢。有人把科举与高考制度简单对应,说秀才算是初中毕业生,举人是高中毕业生,进士是大学本科生,并不恰当。事实上,科举与高考,还真没法简单对应。科举考试晋级,比高考难多了,全省统一考试的乡试,其实就类似于今天的各省命题的高考了,此外,现在都把每省分数最高者叫状元,当年,状元只有一个。

云南过桥米线按价格分“秀才”“举人”“进士”,档次越高,价格越贵。左宗棠一直耿耿于怀的是:当年科举,他停步于举人这个台阶上。

左宗棠1812年生于湖南湘阴,生性颖悟,少负大志,5岁时,就随父到省城长沙读书。在他那个年代,参加科举考试,几乎是人生向上唯一正道。

但左宗棠的“考运”不佳,他的秀才身份,是“纳资为监生”而来,也就是说,他花钱买了个秀才资格,才得以参加长沙乡试,中了个举人,这个举人中得也是勉勉强强:当时考官胡鉴给左宗棠的考卷批了个“欠通顺”,等于直接宣告他已名落孙山,但发榜前,皇帝突然给湖南增加了6个举人名额,恰恰胡鉴又因急病猝然去世,几个考官再讨论是否录取左宗棠,也是争论不休,最后由主考和湖南巡抚(左宗棠的老师)拍板,才让他过关了。

但左宗棠在考场上的运气,至此已用光了。接下来他三次赴京赶考,都铩羽而归。最郁闷的是第二次会试,他明明准备以第十五名取中,但终因湖南取中名额超过,而湖北未满额,而撤销了他的试卷,补给了湖北。

众所周知,左宗棠是个极有性格的人,三次不中,他怒了:不考了,回湖南乡下,当农民。

作为举人,左宗棠算是有了做官的“正途出身”,但这只是理论上,距离变现,还很漫长。他家里穷,没钱捐官,只能去做倒插门女婿,在古代,这是一个男人极丢面子之事,好在,岳父一家对他不错。他也认真务农课子,研习舆地兵书,自号“湘上农人”。

但他又如何能摆脱这郁闷?作为一个读书人,而且是一个自视甚高的读书人,只有一个举人身份?耿耿于怀,耿耿于怀。

《汪穰卿笔记》记载:左氏“晚督两江,前学政以道候补两江,见左,左恶声色斥之曰:‘汝此姓名,曾放湖南学差者非邪?曩时吾同试文何不佳?乃被摈。’高讽其文,逐节问之:‘此何不佳?乃被摈。混得学差却不耐烦校卷,有人才如左老三,乃不能录为门生,却来江南为汝长官,汝尚浮沈一候补道。如汝人才,岂复合作道。汝曾作官河南,知造何孽。’呼左右曰:‘来,为我行文河南,取他劣迹。’此人惭惧,告病去官……”

左宗棠大骂当年主考官,同时还背诵自己考举人时的文章,每背一文,就问一句:“这篇文章哪里不好了?像左老三这样的人才你都不录取,还要录取什么人?”把这倒霉的考官,活生生给吓跑了。

左宗棠在家排名老三,自号“左老三”,他还给自己取了一个更响亮的名号,叫“今亮”,今日诸葛亮也。他很高调,当年在长沙城中,他曾提着独家定制的灯笼,灯笼上大书“老亮”二字,昂首往来,人称“亮灯”。后来从军打仗,所向披靡,一旦得意,辄曰:“今亮似犹胜于古亮矣。”

从所建功勋来讲,左宗棠确实超过了诸葛亮,一介书生,拥雄兵,破强虏,收复国土,立下不世之勋业,梁启超甚至称他为“五百年以来的第一伟人”。但相比功勋,左宗棠竭力想证明的,还是自己的学问。

自诩一肚子绝大经纶,却只有一个举人身份,许多年来,左宗棠的心,都遭受着这不甘的一万点撞击,他的性格本来就强硬鲜明、睥睨一切,科举不顺,无疑又影响了他的性格。比如他任湖南巡抚骆秉章幕友时,总兵樊燮来访,瞧不起没有身份的左宗棠,拒绝叩拜行礼,左宗棠责问,樊燮毫不给面子:“没有二品总兵向一位未仕举人请安的例规。”左宗棠被戳到了痛处,大怒,举脚便踢,大骂:“王八蛋,滚出去!”樊燮气疯了,自认为堂堂正二品总兵,结果被一个举人身份的师爷侮辱,咽不下这口气,于是向咸丰帝弹劾左宗棠,后者差点遭遇杀头之祸,幸亏一众朋友帮忙,才逃过大劫,并有了“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之盛誉。后樊次子樊增祥高中光绪三年(1877年)丁丑科进士,焚烧洗辱牌,告慰当时已作古的樊燮:儿子已在功名上压倒左宗棠!

左宗棠一生都是个活得很真实的人,“举人学历”,始终是戳在心头的一根刺,所以,他年过六旬,还是作势要参加会试,取得进士身份。但这个“同进士出身”,毕竟含金量大打折扣了,有人开玩笑说,进士与同进士,就譬如一本与三本的差别。

好不容易弄了个“同进士”的身份,却只等同于“如夫人”,左宗棠只能继续郁闷下去了。他这个人出名的脾气大,没几个好朋友,尤其是与曾国藩、李鸿章都有交恶,这个学历问题,始终是个大问题,曾国藩、李鸿章,都是堂堂进士出身的。

还有一则关于左宗棠的轶事:他由闽浙总督移任陕甘时,北上路过江西九江,府县官员照例前来谒见。这些人均为进士出身,左宗棠不爱理睬他们,惟有九江同知王某举人出身,是“我辈中人”。左宗棠因此对他另眼相看,留下来单独叙话。聊得兴起,左问王某:“你说是进士好,还是举人好?”王某怎不知左大人心中块垒,朗声回答道:“当然是举人好哇!”左宗棠一听,大喜,便问何以见得。王某说:“中进士后,要是作翰林,须致力于诗赋小楷;作部曹知县,也各有公务缠身,无暇专心修治实学。举人却可以用志不纷,最宜于讲求经济,而且,屡次入京赴考,饱览名山大川,足以恢弘志气;遍历郡邑形胜,也足以增长见闻,所以说举人强于进士。”左宗棠对他的回答非常满意,此后逢人便夸王某才德兼优。

这个王某人,虽是马屁精,却也道出了几分实情,尤其契合左宗棠:他深得湖湘文化经世致用之精髓,不仅攻读儒家经典,更多苦攻经世致用之学,对历史、地理、军事、经济、水利等内容的名著视为至宝,这对他后来带兵打仗、施政理财起了很大的作用。事实上,虽然只有举人身份、在家务农,但左宗棠的名气很大,他的志向与才干,得到当时官员名流的赏识,连林则徐都引为至交。

左宗棠的人生转折,来自太平天国大军杀至湖南,若无这天崩地裂之大事变,左宗棠终其一生,也可能只是一个著名而清贫的名士。当时长沙城被围,左宗棠应约于硝烟中缒城而入,在他指挥之下,长沙城被围困三个月仍固若金汤,太平军黯然北去,左宗棠一生的功名也就从此开始。 ▋据《新华每日电讯》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