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夏至,天气越来越热,虽然远没到“桑拿天”那么夸张,但这种“上蒸下煮”的感觉着实不好受,各家医院收到的中暑病人也多了起来。不可忽视的是,“情绪中暑”的人也越来越多了。心理医生提醒,对于一些“情绪中暑”的易感人群来说,学会调节情绪和生活节奏很重要。
案例:柔顺女生一点小事就“炸毛”
供职于一家传媒公司的小杨最近新改了QQ签名“炸毛期,勿扰!”啥是“炸毛”?小杨说这个网络新词比喻一个人因为生气头发都炸飞了,她觉得这个词很形象地描述了她现在的状态。
持续高温使得她心情一直都不好,原本是通情达理的性格,最近却总会因为一点小事能跟家人、孩子、同事甚至是客户杠上。小杨不知道的是,自己其实是“情绪中暑”了。
“炎热的夏季,除了要防止生理中暑,还要警惕‘情绪中暑’。”合肥市一院急诊科主任杨静表示,持续高温不仅会给人的身体带来不适,还会对心理和情绪产生负面影响。
最近医院里因为开车出现摩擦导致受伤的病例也在增多。因为天气变热,人容易心浮气躁,开车时也就多了份莽撞,特别是午后,人精神欠佳,开车时容易走神,极易诱发交通事故;在事故发生时,若不冷静处理,又会引起争执,再次点燃情绪,导致情绪失控诱发二次伤害。
解析:16%的人会出现“情绪中暑”症状
其实,“情绪中暑”又叫夏季情感障碍综合征,正常人群中约有16%的人在夏季会出现“情绪中暑”症状,这时人容易情绪失控,容易与他人发生摩擦或争执。
“情绪中暑”的症状多表现为情绪烦躁,常会因小事与家人或同事闹意见,而自己则觉得内心烘热,头脑糊涂,不能静下心来思考问题,经常丢三落四、忘掉事情。一些人会出现情绪低落,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或是行为古怪,常会固执地重复一些动作等。
情绪为什么会“中暑”?有研究认为,人的神经细胞对夏日的气温、气压、湿度和气流等气象要素的变化高度敏感,高温的气候会影响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继而影响大脑的神经活动和激素分泌,于是产生一系列类似“中暑”的症状。“情绪中暑”对身心健康的危害不可忽视,特别是年老体弱者,发生情绪障碍时会造成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血压升高,甚至会引发猝死。
提醒:高危人群要学会自我减压
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咨询中心专家介绍,有些人是“情绪中暑”的高危人群。比如神经症患者,像强迫症、焦虑症等,这些患者核心症状就是焦虑,炎热的天气会促发或加重焦虑,像入睡困难或睡眠浅,易烦躁难耐、为小事发怒,或是原来的强迫症状或焦虑症状更加突出,使生活和工作质量大受影响。
这些患者一方面应按医嘱坚持服药治疗,另一方面也需要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同时将这一阶段的生活节奏调得慢一点,工作学习要求降得低一点。
一些长期处于紧张工作状态下的职场人士,加班加点、睡眠不足、饮食不规律再加上高温酷暑,极易导致“情绪中暑”;一些不善言谈和沟通的人也会因平素积压的不满、委屈或误会,在炎热的季节里变得更加烦恼而爆发出来。此外,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躯体疾病的人,也会因气温过高而感不适,加重心理负担、增加烦恼和焦虑。
这些易感人群就需要比普通人更加注意在酷暑天气里,避免过度劳累,减少工作量,合理饮食,改善睡眠,多与家人朋友交流谈心。对有慢性躯体疾病的患者应多与相关医生沟通,监察控制病情变化,不仅为自己营造一个清凉的环境空间,更要保持平和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