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内孩子们在千军万马、气势如虹地争过独木桥,考场外家长们期待、紧张、疲惫和无助。”高考、中考在过去的10天里都落下了帷幕,考生们轻松了,可许多家长还未“放过自己”。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心理治疗师郑诚提醒,考生家长应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及时处理焦虑的情绪,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支持。
故事:考生家长进入“后焦虑时代”
经历了紧张的两天高考,在没有拿到录取通知书之前,高考带给考生和家长们的影响远远没有停止。这个时期,考生和家长都会形成一种期待与焦虑参半的心理常态。
高考结束的这些天,苏大姐简直像生活在地狱里。女儿自我感觉考得不好,每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同学喊她出去玩她也不去。苏大姐嘴上安慰女儿“没事”,内心却比女儿更加焦虑——考不上理想的大学怎么办?女儿每天这样会不会出现心理问题?真要是落榜了女儿能承受住打击吗?……这些问题每天缠绕着苏大姐,让她吃不下也睡不香。
和苏大姐相似的还有吴女士。虽然吴女士的儿子这次高考自我感觉考得还不错,但吴女士却也有自己的担心。
“听说这次卷子简单,说不定人人都考得高呢。”“要是大家都考得高,分数线肯定比往年高吧?”“填志愿的时候会不会撞车”……面对心理医生,吴女士一面竹筒倒豆子一样一股脑说出自己的担心,一面不自觉地搓手。
提醒:家长也需要长期观察自己的心理状态
“每个焦虑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更加焦虑的家长。”在郑诚看来,对于多数考生来说,“高考事件”大致可分为考前和考后两个阶段,考前努力,考后疯玩。但在考生家长眼中,恐怕要细分为考前最后一学期、考前冲刺一个月、高考第一天……乃至考后估分期、填报志愿期、查分日以及收到录取通知书时,焦虑情绪往往要绵延半年甚至更多。
郑诚建议,家长需要长期观察自己的心理状态。自己如果出现了不同寻常的焦虑情绪,可与家人、朋友聊一聊,若不能缓解,有条件的话最好也找咨询师或治疗师谈谈,因为家长的焦虑或抑郁情绪很容易影响到孩子,增加了他们的压力。
有时家长的焦虑情绪会以“格外关心”或“故意若无其事”表现出来,其实很容易被孩子发现,并理解为压力。所以家长在考前考后不必有过多的嘘寒问暖,也不用反复告知孩子自己不在意成绩,只需和从前保持一致的态度,因为这个时期孩子也会高度敏感,父母的任何变化,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
建议:考后家长不要对孩子有“补偿心理”
“对于父母而言,这又何尝不是人生中一场重要的考试呢?考得好,下一个阶段的目标和压力又接踵而来;考得不好,仿佛是四季辛劳却收成惨淡;而无论考得好与不好,最终都意味着与子女的分离,其中五味杂陈,谁人能知。”
专家还表示,考后家长不要对孩子有“补偿心理”,让孩子去肆意放纵,更不能对孩子“彻底放羊”,而是调整关注策略,仍然紧密伴随孩子平稳度过“后高考期”。
在充分尊重孩子想法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干预孩子一些偏激的、不合理的减压放松计划和日常安排,帮助孩子制订一个合理的循序渐进的生活作息安排计划,比如,陪孩子打打球、逛逛街、听听音乐会等,还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些接触新环境的机会,有条件的可以带孩子去旅游、爬山,接触大自然;引导和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做好热身准备。
当然,考试结束所产生的种种问题,比如选择困难、对“分数撞车”的担忧、没能选到好学校的遗憾等等,如果不能自我排遣,也能够通过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方式进行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