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看过的露天电影,闪烁着迷离的光影。在物力维艰的年月,露天电影就像一块磁铁,引领我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那时,父亲在宜昌飞行大队,周末是部队放电影的日子,大家不顾路远,扶老携幼,扛着板凳,奔向放映电影的山头。
银幕上有戏,银幕外的人们,又何尝不幻想着过上戏里面那样光鲜的日子。
当时,我只有六岁,根本看不懂影片的情节,只记得放映电影前的画面:洁白的幕布上闪着星星亮点,两旁的音箱传出炸响,原本热闹的人群顿时鸦雀无声,大家正襟危坐,仿佛在等待一件盛事。
不一会儿,银幕上便绽开放射着光芒的红色五角星。露天电影放映的不外乎《上甘岭》《辽沈战役》等影片,内容本就不记得,但部队列队入场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官兵们穿着橄榄绿的军装,手拿一样的板凳,齐刷刷走向银幕前排,一声令下,“咔嚓”,板凳落地声整齐划一,非常威风。电影未开映,战士们就成了大家眼里最好看的景致。
我是坐不了多大一会儿的,最惬意的莫过于在大人观看正酣时,溜到一旁的草地上,同小伙伴捉蚂蚱、扑萤火虫。偶尔逢父母开恩给一枚硬币,就在冰棒箱前买来一支渴望已久的粉红色小冰棍儿,怎么也享用不尽。
1986年,跟随父亲转业到地方,第一次在工厂的俱乐部里观看室内电影。橙黄色的坐椅替代了小板凳,楼上楼下,足有上千个座位。父亲带着我检票入场,我紧紧抓住他的手,生怕被拥挤的人群冲散。人们说着笑着,嗑着瓜子,嚼着话梅……借着银幕的光亮,我偶尔会看一眼身边或喜或悲的脸庞。
那时进电影院看电影,还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只有“六一”才有此机会。《闪闪的红星》《葫芦兄弟》……每次走出影院,遭遇刺眼的阳光,像是从另一个世界回来一样。
成年后,我常常背着父母,同朋友们偷偷溜进电影院,看《少林寺》《新龙门客栈》《东邪西毒》……“70后”的人拥有一样的江湖。
工作以后,数字科技日新月异,可以足不出户,在家看电影了。不仅电视上有电影频道、海外剧场,电脑也提供了视频和专门的电影软件。不仅能看到新老国产片,还能欣赏到许多经典的海外大片,动漫、贺岁、情感、武打……题材应有尽有,一键搜索,尽收眼底。
光阴荏苒,光影流转。从空旷的露天电影到方寸之间的荧屏,我不禁感叹起生活的巨变。儿时的露天电影刻在记忆深处,如一幕幕缩写的人生,演绎着人间的悲欢离合、聚散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