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诗纬:最美好的青春献给《安徽画报》
2017年5月3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康诗纬:最美好的青春献给《安徽画报》

▋金雯 张亚琴
 

从1973年到1997年,从30岁到54岁,康诗纬在《安徽画报》工作了整整24年。

24年的时光里,他见证了《安徽画报》的重生,陪她走过风风雨,伴她从一片空白的稚嫩走向名誉满载的成熟。

“二十多年啊,那是我最美好的青春,都奉献给《安徽画报》了。”回忆起往事,康诗纬感慨万千:“但画报给了我更多,从工会的宣传干事到一名成熟的记者,是画报塑造了今天的我。”     

第一个任务

“我来到画报社后,这是领导给我的第一个任务。”康诗纬的手指向《安徽画报》的标题:“就是‘安徽画报’这四个字。”

“我找到安徽大学,请他们找出毛主席题字的原件,翻拍,再找到人民画报,翻拍,这才把刊头解决掉。”康诗纬回忆道。

然而这个任务说起来简单,要让刊头做到不像拼贴出的效果却不容易。

“这几个字写的方法不太一样,还有字体大小等,都需要慢慢调整。”康诗纬说,当时技术不像现在这么发达,翻拍、放大、拼贴,全部过程都是靠手工暗房操作。”

把苦当做享受

回忆起在《安徽画报》的时光,康诗纬说他是苦中作乐的。

“说不苦是不可能的。”康诗纬说:“一九七几年有次到林场采访,晚上只能睡稻草,类似这样的情况太多了。”

苦不仅体现在生活水平上,也体现在技术上。以前的摄影记者们航拍用的是安-2型飞机,飞机小而颠簸。摄影师拍摄时要用一条绳子拴住自己,打开机门,趴在地上拍摄,常常有人因为晕机而吐得一塌糊涂。

就算如此,航拍的机会也非常难得,几年也没有一次。想航拍必须先向省民航局申请,具体飞多高、多久都有一定的标准。来之不易的机会,让摄影记者们格外珍惜。

康诗纬笑言,因为注意力已经集中在如何把片子拍好上,把艰苦放在脑后,置之不理后反而就不以为苦了:“这些艰苦对我们画报记者们来说很正常,有时甚至觉得这反倒是值得享受的。”

与名家的结缘

另一个身份是知名画家的康诗纬,画上总有各位名家的题字。

说起与这些名家的结缘,康诗纬坦言这都是源自于《安徽画报》:“就因为我当画报的记者,采访了这么多人,才有机会出这些有名家题字的画集。”

回忆起作为《安徽画报》的记者采访过的那些名家,康诗纬列出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上世纪八十年代来安徽访问的包玉刚,1977年在黄山顶上作画的黄永玉……

曾经踏足过安徽的名家,大多都在《安徽画报》上留下过他们的身影。

在采访之外,《安徽画报》与名家的关系还有更深的一层。

“以前画报专题文章的标题都是请人题字。安徽省比较好的书法家我都找到过。”康诗纬翻开一本本老画报,回忆起一个个曾经题字的名家:“这一篇标题是张翰写的,这是葛介屏写的……”

在一幅幅字画之中,《安徽画报》培养了很多出色摄影记者和书法家,与很多画家也形成了非常好的关系。

“既不是书稿也不是画册,《安徽画报》是非常特别的一本刊物。”康诗纬说,“她有书卷气,也有艺术气质,希望这份独特能够在今天继续延续下去。”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