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丽霞:这是一片“芳草地” 是用心办报人的“精神家园”
2017年5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吴丽霞:这是一片“芳草地” 是用心办报人的“精神家园”

 

遇上《安徽画报》的那年,吴丽霞已经40岁了。40岁开启崭新的人生,一切都是刚刚好。“《安徽画报》是一片‘芳草地’,我对它有着20多年的感情。它是我的‘精神家园’。”1979年进入画报社的吴丽霞,今年78岁。 ▋汪婷婷/文 王恒/图

40岁,成为画报新人

教书育人10多年,在家乡歙县,吴丽霞是个受人尊敬的人民教师。40岁那年,她被省里安排来到《安徽画报》。

入社第一年,冲洗照片、画店卖字画、文字校对……人到中年的吴丽霞放下“身段”,重新起步。

直到“皖赣铁路”的开通,吴丽霞收到了外出采访的任务。任务完成的不错,于是她才有机会正式接触文字编辑和采访工作。

提到采访中的苦累,吴丽霞一笑而过;而谈到因为工作顾不得自己的三个孩子,吴丽霞数度哽咽。

47岁,从没摸过相机的吴丽霞,从画报社一位老记者那里,申请到了一台淘汰的海鸥相机,希望自己的报道能够“图文并茂、两翼齐飞”。

小岗村“大包干”时期,吴丽霞发现了“花鼓女美容美发”的新闻点,但由于没有拍到一张好的照片,她终身遗憾。

此后,她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字水平,刻苦钻研着摄影技巧。如今,她是安徽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女摄影家协会理事。

“徽班进京”大放异彩

1990年,为了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省里带了《贵妃醉酒》等四个曲目去了京城。吴丽霞也跟随采访团去了北京。

节目接连在中南海、人民大会堂演出,一时间引起了轰动,徽剧及徽文化受到了广泛赞誉。

回去后,吴丽霞细细打磨了《老树逢春又著花》系列报道,发表在了《安徽画报》上。

1995年,该报道在《华东画报》全国画报评比中获得了优秀奖,同年在安徽省期刊评选中获得了二等奖。

《安徽画报》记录着安徽的辉煌时刻。

1994年,省委宣传部组织采访团去北京参加安徽的经济成果展。当时,只有新华社和《安徽画报》有采访权,而吴丽霞作为画报唯一随行的记者,兼任了文字和摄影工作。

当时,江泽民等国家领导人、驻华使者、北京市民等都观看了安徽的成果展,影响颇大。当时的合肥市市长与英国首相还在会议室进行了单独会谈,被授权拍照采访的记者只有吴丽霞一人。

“展示期间,我生怕遗漏了珍贵画面,顾不得好好吃饭,一连吃了13天泡面。”吴丽霞回忆说。

回来后,安徽经济成果在京展示的图文报道在《安徽画报》、《安徽市场报》等媒体上刊登,收获了一片好评。

《安徽画报》

是用心办报人的“精神家园”

谈及对画报的感情,吴丽霞不时眼泛泪光,“如果没有《安徽画报》,我的兴趣和工作是没有机会完美结合的。”

画报并非是个盈利的刊物,用心办报的人都是乐于奉献、甘于寂寞,并且有精神信仰的人,吴丽霞就是这样的人。

她曾出版过《拾贝集》一书,书中的图文都是在画报工作期间的收集整理,既像一本回忆录,又像是一个精神寄托。

“具有诗的韵律、画的意境、图文并茂、雅俗共赏。”这是吴丽霞对画报的认知。

虽然现在的传播形式多样,但是吴丽霞认为,画报拿在手上的真实感和厚重感,是电视、手机都比不了的。

吴丽霞建议,画报内容既要有文化积淀,又要与时俱进,“比如桐城的‘六尺巷’,可以深入挖掘它背后的礼让、邻里和谐共处等故事,结合如今的和谐社会建设,既宣传了家乡,又发扬了时代精神。”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