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九死一生
2017年5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徽剧名家李龙斌:艺术传承与突破
须九死一生

 

“黄梅戏,像安徽的女人,温柔优美,婉转清新;徽剧,像安徽的男人,豪迈粗犷,铿锵有力。”安徽省政协委员、原安徽省徽京剧院副院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徽剧”代表性传承人李龙斌先生如此说。李龙斌,1992年获上海第三届“白玉兰”表演艺术奖,成为安徽省第一个获此殊荣的艺术家;1993年,李龙斌获中国戏剧表演最高奖、第十一届“梅花奖”。1995年1月,李龙斌先生“周瑜”扮相登上《安徽画报》封面,被称之为“活周瑜”。    ▋储艳林 邱芊 文/摄影

《安徽画报》复刊 对老读者是很好的情感寄托

谈及《安徽画报》,李龙斌印象深刻:“我从很小就看《安徽画报》,上个世纪70年代,安徽省艺术学校图书馆就有《安徽画报》等杂志,画报有几个封面至今记忆犹新,其中一个是毛主席视察合肥钢铁厂,毛主席与工人亲切握手的画面,照片人群中有一个人是我的岳父,他是合钢分厂的厂长。画报另外一个封面的照片是《十条手巾》的剧照,那是安徽省花鼓灯艺人在表演,其中有一个表演者是著名舞蹈家高倩老师。那个年代,类似《安徽画报》这样的期刊非常少,《安徽画报》记录了整个安徽的文化、政治、经济、历史,图文并茂,便于阅读,没有文化的人可以看图,有文化的人可以阅读,所以《安徽画报》很受欢迎,影响力巨大,代表了安徽摄影、文字的高水准。”

“复刊后,我相信《安徽画报》的结构、设计、文字、图片肯定很专业,现在的年轻人更有创造力,新出于旧,超过旧。对于《安徽画报》的复刊,我非常支持,希望《安徽画报》在两个方面需要重视,一个是投入,另外一个是人才。如果纸张跟不上时代,印刷水平低下,《安徽画报》必定不能适应当下人们的需求;画报必须要有人才支持,复刊后,希望能网罗一批有理想、有水平、有层次的队伍,让《安徽画报》具备专业性、文章更具价值。《安徽画报》涉猎广泛,政治、经济、科技、工业、农业、社会……无所不包,是整个安徽的浓缩。以前《安徽画报》的影响力非常大,是因为画报跟着安徽省的经济、科技一起走,反映了时代的特征,希望复刊后的《安徽画报》浓缩安徽的精华,更写意,全方位反映安徽的巨大变化。《安徽画报》复刊是安徽的大好事,《安徽画报》有很多的老读者受其影响,受其教育,受其感染,对《安徽画报》有很深的情结,《安徽画报》复刊对于这些读者来说是个很好的情感寄托,是不可替代的。不要把好东西、文化丢了,没有文化,有钱也仅仅是个土地主。当然,文化不可能是一夜做成的,过去我们30年搞经济,搞发展,文化建设被忽视了很久,很多人没有礼貌,不孝敬父母,不尊重师长。文化就是教你做人、懂规矩、懂礼仪、有正能量。没有文化,民族都会完蛋,但文化建设不是一两天的事情,需要长此以往几十年如一日的保持,不停地积累。”

呼唤工匠精神 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1975年底至1976年春天,我们在江淮大戏院演了一个月的戏,工资是一天2毛钱,可以买一碗元宵,可以是桂花馅的、豆沙馅的,算是很高级的食品了,还有9分钱一碗的面条。我们练功早上吃两个狮子头,没有鸡蛋,没有牛奶,但人的精神很好,练功很勤奋。现在社会变复杂了,艺术被低估,但我们呼唤真正的艺术家。我觉得人这一辈子,需要认真干一件事,需要工匠精神,只有一辈子专心打磨一件事,才能够有所传承,有所突破,才能成功。”

“1993年,我到日本东京、大阪、京都等8个城市演出,与日本歌舞伎专家有过深入的交流,日本歌舞伎也曾遭受冲击,但后来政府非常重视并支持发展,一些歌舞伎艺人是几代甚至十几代人都在做这一行业,在继承中努力创新,使得日本歌舞伎保持着传统的味道,又注入新鲜的血液。文艺工作者需要工匠精神,要踏实,要研究进去,寻求突破。这就要求文艺工作者必须有毅力,有执着的追求,在艺术继承和发展上,须九死一生才能出得来。年轻人有活力,需要高瞻远瞩,做事情要做到位,专心致志,必定成功。我16岁的时候,正当学习,但饱受政治冲击,专业课偏废。来自北京的老师说:‘孩子,你们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还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学艺要精,实艺终身福。’老师的话对我的影响很大的啊,无论在学校里还是在剧团里,我练功都很刻苦,花时间钻进去,苦练技艺。”

1978年,李龙斌调往安徽徽剧团,在这个平台上,他的艺术积淀迸发出来。15岁学艺,1971年进学校,1991年李龙斌才在安徽舞台上崭露头角,没有那20年的积淀,一切都无从谈起。

艺术贵在个性 区域文化是徽剧内核

“作为安徽人,我们以弘扬安徽文化为己任。徽剧,具备了浓厚的地域文化基础,具备了艺术发展的内在动力。严凤英之所以难以企及,就是她朴实的乡野风、草根山野气息,这是黄梅戏内在的东西。所谓融会贯通,就是吃透了前辈的精髓,然后理解与感悟,发展出自己的东西,这才是传承和发展。”戏无技不惊人,李龙斌觉得艺术最大的价值就是独具个人的魅力与风范,与众不同。

“艺术贵在个性,我演周瑜,张牙舞爪,不仅帅气,还透露着霸气,是安徽农民心中的周瑜形象,他动作粗犷、豪放。徽戏表演形式强烈,可谓大锣大号,大喊大叫,大蹦大跳,大红大绿。徽戏是安徽的男人,黄梅戏是安徽的女人。黄梅戏是情趣戏,多是才子佳人,而徽戏多是古代战争戏,例如三国,水浒,隋唐演义,水淹七军,吕布与貂蝉等等。”

李龙斌是大型新徽剧《惊魂记》的剧制人和艺术指导,《惊魂记》体现了李龙斌对于徽剧的传承与发展的探索,他把世界名著中国化,融合徽戏艺术表演特点,重新加工打造,让徽戏与时俱进,补充新的血液。《惊魂记》的创作过程非常艰辛,但得到了中国戏剧届大咖季国平、龚和德、王安奎的大力支持。他们评价《惊魂记》将莎翁名著与徽派表演充分融合,体现了徽剧的特色。《惊魂记》在继承古老徽剧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以虚拟、写意的形式表现莎士比亚经典名剧。该剧把故事背景“移植”到春秋时期,演绎了一位英雄人物子胤面对权欲的诱惑,最终走上了自我毁灭之路的故事。2013年,《惊魂记》在第13届中国戏剧节上精彩亮相获得优秀组织奖、表演奖荣誉称号。2017年5月,《惊魂记》将南下广州角逐戏曲大奖——梅花奖,祝福他们。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