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初,春光明媚,记者来到全椒县马厂镇复兴村香妃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杨增环正在和十几个农民一起,在香菇大棚里面采摘蘑菇。同行的马厂镇复兴村党总支书记刘贵德告诉我们,这些在大棚里工作的农民,就是杨增环帮扶的复兴村贫困户,近几年,他们在当地政府和杨增环的带领下,用自己劳动的双手,摘掉了贫困户“帽子”。
初见杨增环,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沉稳和干练,皮肤黝黑,身板魁梧,聊起扶贫来十分健谈。他和村党总支书记刘贵德就蹲在田头,拉开扶贫的话匣子,一张富有“复兴特色”的脱贫攻坚线路图在我们面前渐渐清晰起来……
青山绿水可创业
复兴村地处全椒县西部山区,人均耕地面积少,经济落后,很多青壮年离开家乡外出打工,留在家中的,除了留守老人和小孩外,还有一些 “老病号”和残疾人,他们劳动能力弱,耕种土地产出低,山区怕旱,雨水少的年份就更没有收成,有些人宁愿让土地荒着也不愿再耕种。
渐渐地,复兴村成了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然而,有一个人对复兴村的看法却迥然不同,他就是杨增环。
杨增环是全椒县乡亲们引以为傲的创富能人,他白手起家,在深圳辛苦打拼十几年,从事建筑装饰设计工作,事业有成,年薪超过百万。
2013年,杨增环受邀回乡,参与规划设计石沛镇黄栗树美好乡村、马厂镇黄庵村和玉屏村美好乡村建设。出于设计工作需要,他考察了全椒的很多地方,路过复兴村,看到一些乡亲们的生活仍然十分贫困时,他的内心泛起了波澜。
“总书记说过,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无论在哪里都记得要听党的话,为人民服务。现在自己富了,但乡亲们还在贫困线上徘徊,我心里不是滋味,当时,就有一种回乡创业,带领贫困乡亲一起脱贫致富的冲动。” 杨增环告诉我们。
然而,放弃深圳优越的生活和丰厚的薪酬,从自己熟悉的建筑业转向相对陌生的农业领域,对自己是一种挑战,既有风险,也需要勇气。正当杨增环犹豫不决时,复兴村总支书记刘贵德上门找到了他。
对于复兴村的贫困状况,最着急的莫过于村“两委”一班人,他们苦寻脱贫良策,决定寻找一个创富能人回乡创业,带领贫困村民共同致富。“两委”一班人认为,杨增环古道热肠,待人真诚,头脑还灵光,他一定能为乡亲们找到脱贫致富的出路。这样,他们找到了杨增环,这与杨增环的想法不谋而合。
“你只要愿意回来干,有什么问题我来帮你解决。”刘贵德向杨增环拍着胸脯作出保证。
在刘贵德的陪同下,杨增环开始考察复兴村。经过认真调查分析,杨增环认为复兴村虽然偏远,但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里山清水秀,远离工矿企业和人口稠密地区,土壤水源没有受到污染,种植高附加值的经济类农作物前景广阔。
“我就不信,这样的好山好水,长不出金豆豆来。”杨增环下定决心,毅然辞去深圳百万年薪的工作,来到复兴村开始人生的第二次创业。
沃土生金富乡邻
刚刚进驻复兴村,杨增环就马不停蹄地忙了起来。
他和刘贵德一起,找到了县科技局,向他们说明了通过科技兴农,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的想法和决心,得到了科技部门的大力支持,给他引见了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巨云为。科技部门负责人陪同巨云为和几位专家数次来到复兴村现场,考察土壤墒情和水文气候环境,为杨增环出谋划策,最终确定薄壳山核桃项目具有可行性。
蓝图绘就,杨增环说干就干。他与复兴村1070亩土地承包协议很快签订好。在付给乡亲们土地租金的同时,还聘用村里的贫困户到工地上班,带着乡亲们修建泵站、购买设备、平整土地、育苗栽种,干得热火朝天。
杨增环告诉我们,施工过程中,市县和镇上的领导多次来过,对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现场协调;县农业部门的专家多次来过,对土地平整和育苗栽种现场指导;县科技局的干部多次来过,现场打电话为他向南京的专家请教……
在专家的指导下,杨增环在山核桃林下套种了滁菊、安吉白茶等附加值高的经济作物,还陆续建了10个香菇大棚,当年便实现收入100多万元。2015年,杨增环又承包了1120多亩土地,并建设了21个大棚。目前,部分山核桃已经开始挂果,据林业专家测算,等到所有山核桃正式挂果,每亩收入将达到18000元。
杨增环告诉记者:“合作社优先聘用贫困户,男工每天80元,女工每天70元,每年发放劳务工资130多万元。”
授人以渔除穷根
2015年,随着中央和省市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全椒县的脱贫攻坚工作逐步向纵深拓展,向着“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的目标奋力迈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针对那些因病因残导致贫困、返贫风险较大的群众,全椒县考虑的不是一时的“输血”,更是要为他们“造血”。 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才能巩固脱贫成效,保证他们通过自力更生实现持久脱贫,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科技扶贫等精准扶贫政策陆续出台。
在复兴村,也有一部分这样的群众。任庄组管国顺夫妇俩年过6旬且均患癌症,基本无劳动能力,女儿在大学读书;下郢组徐传义夫妇患多种慢性病,年近7旬,几乎无劳动能力;西陈组管建松,智障,父母年老体弱,无照顾能力;三户家庭经济状况非常艰难。
县扶贫办针对复兴村的实际情况,和杨增环一起经过深入研究,因地制宜为这3户制定脱贫帮扶巩固措施:县里拨付扶贫专项资金,作为贫困户股金注入杨增环的合作社,合作社向这3户分别免费提供200平方米的香菇大棚,农户负责栽植菌棒,合作社负责回收香菇,无偿提供全程技术服务,贫困户除农产品销售收入外,还按照股份参与合作社利润分红,确保每户香菇年收入至少一万元。同时,落实金融扶贫政策,给村里另外10户贫困户发放小额贷款,合作社专设“扶贫大棚”,这10户贫困户低价租赁“扶贫大棚”种植香菇,合作社无偿提供技术服务,并回收产品。
对于扶贫专项资金,村里成立由村干部、老党员和村民代表共同组成的扶贫资金监管理事会,全过程监管资金使用,确保每一笔扶贫资金都能真正投入到扶贫项目上,扶真贫,真扶贫。
在杨增环的农场,一排排整齐的喷灌口分立茶园垅上,滴灌管道穿梭于山核桃林间。山核桃林一天天茁壮成长,见证着贫困户们在林间劳动,自食其力,用自己的勤劳双手,一天天告别贫困,走向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