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女士的女儿今年才9岁,在江西省上饶县一所小学上四年级。一次洗衣服的时候,刘女士无意中在孩子衣服口袋里发现了一张印有“色狼证”的小卡片。这种卡片让刘女士很是担心。“色狼证”“泡妞证”“流氓证”“黑社会证”……种种措辞不避色情暴力,令人难以直视的“证件”卡片,如今却成为部分小学生手中的玩具,令众多家长为之心焦,有识之士为之忧虑。(5月8日《半月谈》)
据说,孩子们热衷于收集这些重口味的“证件”,是为了课间相互颁证取乐,你给我发“色狼证”,我就给你回馈“流氓证”,或者暗中整蛊捉弄他人。对于这种“颁证游戏”,孩子们可能觉得只是一种小小的游戏,而作为成人,则千万别仅仅将之当作游戏视之。
那些带有恶搞性质的“证件”,承载的却是色情、暴力、堕落等负面元素,代表的是社会文化中的低俗甚至是糟粕,孩子们岂能过早地备受其熏染?何况小学生年龄小,缺乏辨别力,对很多问题往往一知半解,喜欢追逐新鲜刺激,长期接受这些东西浸染,缺乏必要引导,很可能会形成低级的审美情趣,甚至错误的价值观。
对“奇葩证件”在校园流传,学校不能当“甩手掌柜”,而是要尽到教育责任,及时说“不”与叫“停”。同时,要做出正确引导,提升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力争教育学生知晓:恶搞同学并非小事,相互颁发不良“证件”取乐,是对他人的不尊重,甚至是嘲笑、歧视及人格的贬损;同时,追捧、持有这种“证件”,不仅不是一种时尚,反而可能是一种不以为辱、反以为荣的无知行为。
垃圾“证件”流入校园,根子还在校外。文化、工商、公安等部门必须加强对校园周边文化环境的整治,将销售流行“证件”的商户坚决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