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的奇妙夜,所有的文物再也不能随意“复活”,因为展柜里任意一丝变动,监控系统都会报警;未来的艺术教室里,再也不会有座无虚席的学生,因为孩子们足不出户在家即可学习钢琴……这并不是一场简单的新工业革命,这将是一场颠覆生活和工作模式的技术革命。近日,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www.ahcaijing.com)记者从省经信委获悉,安徽制造的号角早已经吹响,而以各种技术研发为主的智能制造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先锋军。
可调湿度的文物“保护神”
文物保护微环境智能测控系统 全国首个文物保护微环境智能系统
在合肥包河区工业园区兰州路旁的一座新厂房中,如果不是熟人介绍,你压根想不到故宫博物院所使用的文物维护设备竟然是这里生产的。作为合肥工业大学智能研究院培育的企业之一——安徽中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承担的任务就是将由智能院参与研发的全国首个文物保护微环境智能系统生产和销售到全国各地。“我们的这个系统现在一天24小时服役于故宫博物院午门展厅内。”该公司高级经理李文哲介绍。
李文哲特意给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记者演示了这套全国首个文物保护微环境的智能系统,由电脑终端的平台切入,你可以清晰地看到电脑界面上陈列不同文物的小格子上的湿度指数等,如果有异常,电脑终端就会第一时间亮起红灯,通知值班人员文物陈列展示柜内有环境异常,需要及时调整藏在文物柜内的智能恒湿器等小匣子。
而为什么会有这个创意和设备?一切都源于负责人孙越的想法,能不能有一款用于储藏和维护文物的智能系统。因为文物发掘后陈展于博物馆内,其周围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照等一系列环境都会发生变化,如果不及时采取防护措施,文物损坏程度就会加剧。孙越的这个想法和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的科学家们不谋而合,经过他们一年的努力,2015年,由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领衔研制的文物保护微环境智能测控系统对外发布,该系统实现了对文物微环境的精确监控与调节,成为馆藏文物新的“保护神”。
“用户可以根据监测数据主动下达调控指令,从而非常精确地完成文物微环境的测量与调控,实现服务系统的信息化远程管理。”李文哲介绍,该智能系统面世以来,受到了故宫博物院、青岛博物馆、甘肃博物馆等全国三十多家场馆的青睐。安徽产的文物保护微环境智能系统的研发还在继续之中,未来,除了无线安防系统之外,微环境温度湿度测控系统、光照度测控系统、气体测控系统等可能将合而为一。
“消防管家”为国家大剧院保驾护航
科大立安智慧消防平台 全国首个智慧消防平台
凌晨2点,某家大型企业的一个角落悄悄地起火了,几乎是在几秒钟之内,值班人员和领导的手机响起,第一时间获知了险情,因为处理及时,星星之火没有燎原。
这样一个“聪明”的消防平台来自合肥科大立安安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如今,它特别定制开发的智慧消防平台正在为国家大剧院的安全保驾护航。
“以往的消防系统相对独立,像一个个信息孤岛一样,无法全流程监测。”科大立安研发团队负责人任士俊记得,2009年起,他们酝酿着把这些单独的系统“串联”起来,通过工作站的方式共享数据,并在上海的一个项目中应用了。
在之后的几年时间里,从工作站到数据卡,从远程联网到消防平台,科大立安近20人的研发团队大刀阔斧地进行了四次改革,终于用智慧消防平台打破了传统消防信息封闭的格局,随时随地掌握联网单位的消防状况。
“当时我们就是认准了方向,消防系统必须做联网,才能实现监察的目标。”任士俊说,智慧消防平台通过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在消防控制室通过接入终端,将消防控制室内系统的实时监控数据传输到信息终端、服务终端,实现系统的监控和处理。
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记者在科大立安采访时见到了这个平台,一个大显示屏上,显示着很多闪烁的点,别小看了这些点,它们可都代表着每一个消防系统的“健康状况”,“这个平台就是医生,能帮你诊断出问题。”而在这个平台的背后,一个强大的系统正以人们看不见的方式在运转着,比如,探测到异常状况后,平台第一时间报警,并实时推送到值班人员、领导的手中,反应时间在300毫秒以内;通过平台,可以轻松对值班人员进行查岗,与他对话……“安防系统主要是被动的,消防系统是主动的,这个平台将安防系统的视频和消防系统的报警相结合,就像一个你身边的消防管家。”记者在手机APP上看到,一周故障统计、正常设备占比、报警次数统计等实时数据都清晰可见,“就是要将复杂的消防系统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现给人们看。”
在国家大剧院,一款特别定制开发的智慧消防平台正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除了这个平台外,科大立安的火灾探测系统、消防灭火系统、移动机器人等也都齐齐上阵,为国家大剧院担任“消防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