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舌尖谣言”务必技高一筹
现实中还有多少“跪式窗口”?
医保卡疯狂套现再证制度弊端
微声音
非常道
下一篇4 2017年4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打击“舌尖谣言”务必技高一筹

▋罗志华
听谁的? 王恒/漫画
 

“紫菜是塑料做的”“紫菜嚼不烂别吃了”……今年年初刷爆朋友圈的“塑料紫菜”视频,引发一轮“塑料紫菜”风波。从“速成鸡”“激素鸭”到“浑身是虫的皮皮虾”,“舌尖谣言”千变万化、耸人听闻,造谣者乐此不疲,消费者却如入迷阵。4月17日,国家食药监总局举行通气会,就如何“多方联动有效治理食品谣言”展开座谈,形成“食品谣言需重拳打击”、“共治谣言方能形成长效机制”等共识。(4月18日《新华每日电讯》)

“舌尖谣言”屡辟屡传、屡打不绝,既有民众对食品安全信息需求量大等客观原因,又有故意惑众并混水摸鱼等主观原因,既与微信朋友圈的掩蔽性有关,又与释疑速度不及传谣速度有关。概言之,就是传谣有利可图、信谣不缺群众、谣言更有吸引力等因素,才导致这一顽疾久治难愈,须针对这些方面作重点打击。

很多食品谣言,皆因有意编造、故意传播。因为网络上存在“眼球经济”,帖子的点击率和转载率越高,所获收益就越大,还可能炒热一个账号,捧红一个人,将来释放出更多潜在效益。且正儿八经的帖子鲜有人看,耸人听闻的帖子方有更高的传播效率,借食品谣言赚钱,竟成“眼球经济”的一个奇招、妙招。假如对编谣传谣的处罚不及违法所得,这些人心里一盘算,就很容易干出编谣传谣的坏事。只有在罚金上“道高一丈”,方能让这些人因承担不起经济后果而选择放弃。

很多食品谣言贴并不宣扬什么道理,却图文并茂,传播力极强。比如,造谣者将食品谣言制成戏谑搞笑的图片或视频,观众极容易受到吸引。戏谑性也能一笑遮百丑,因为笑过之后,很少有人在意它是否真实,是否有严谨的逻辑。网民即使明知其道理不足信,也会在不断接触中被潜移默化,于不知不觉中被错误观念所主宰。

打击和被打击对象形成竞争关系,谁的力量、办法多,谁就能够占优势,打击能力有多强、手法有多好,效果就会有多明显。因此,针对食品谣言的某些“优点”,打击方必须做到技高一筹,如此方能及时用科学道理掀开谣言的伪装,将民众的注意力从谣言上夺回来。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