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人口医药费 “一站式”结算
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 最多的都是肺癌
世界嗓音日来临 省立医院有义诊
安徽食药监曝光9款“吹牛”产品
最想看看好心人的模样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年4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我省发布肿瘤报告,每年新增3.6万癌症患者
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 最多的都是肺癌

▋陈旭 记者 李皖婷
 

4月15日至21日是国家肿瘤宣传周。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www.ahcaijing.com)记者昨日从省疾控中心获悉,我省每天新增515例肿瘤病例,而无论男女,肺癌都是夺命的“祸首”。                    

男女恶性肿瘤发病最多都是肺癌

癌症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复杂渐进的过程,与环境因素、生活方式和遗传、免疫等因素密切相关。从一个正常细胞转变为癌细胞到形成恶性肿瘤,通常需要10~20年,甚至更长时间。

根据我省18个肿瘤登记处肿瘤登记数据初步估算,全省恶性肿瘤发病率270/10万,每年新发肿瘤病例数18.8万例(男性11.4万例,女性7.4万例),其中城市地区新发病例数9.1万例,占48.4%,农村地区新发病例数9.7万例,占51.6%。全省每天新增500余例肿瘤病例。

我省恶性肿瘤发病第1位的是肺癌,每年新发病例约为3.6万,其次为胃癌、食管癌、肝癌和女性乳腺癌。男性发病前五位为肺癌、胃癌、食管癌、肝癌和结直肠癌;女性发病前五位为肺癌、胃癌、乳腺癌、结直肠癌和食管癌。

城市地区恶性肿瘤发病第1位的是肺癌,每年新发病例约为1.8万;农村恶性肿瘤发病第1位的是胃癌,每年新发病例约为2.2万。

我省每年11.5万人死于恶性肿瘤

全省恶性肿瘤死亡率为166/10万,每年死亡数11.5万例(男性7.5万例,女性4万例),其中城市地区的死亡病例数5.3万例,占46.1%,农村地区的死亡病例数6.2万例,占53.9%。

全省每天因肿瘤死亡315例。全省因恶性肿瘤死亡占全死因构成24.81%,仅次于脑血管病25.47%;恶性肿瘤为男性第一死因,占28.75%,为女性第三死因,占19.45%。

我省恶性肿瘤死亡第1位的是肺癌,每年死亡病例约为2.7万例,此后恶性肿瘤死亡前5位依次为胃癌、肝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男性女性死亡前五位无差别,均为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农村地区死亡前五位依次为肺癌、胃癌、食管癌、肝癌和结直肠癌。

专家表示,导致肺癌的最重要原因是吸烟、大气和局部环境的污染、家庭装修材料散发出的有害物质以及油烟污染等。

“两癌”筛查筛出7000多例癌症

记者了解到,我省自2014年起纳入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试点范围。截止到2016年底,已问卷调查54530人,评估出高危因素居民31609人,对21180人进行了免费癌症筛查,其中低剂量螺旋CT筛查出疑似肺癌60人、阳性结节336人;乳腺B超和乳腺X线筛查出可疑恶性及以上类别250人;肝脏B超与AFP筛查出疑似肝癌2人、肝占位18人、肝硬化14人、AFP阳性61人;上消化道内镜筛查出上消化道癌17人、癌前病变606人;结直肠镜筛查出大肠癌3人、癌前病变181人。

而在对农村妇女“两癌”(宫颈癌和乳腺癌)的免费筛查中,我省8年来累计完成农村适龄妇女宫颈癌筛查273.60万人,发现宫颈癌及癌前病变7639例,宫颈癌451人,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率280.6/10万,宫颈癌检出率16.57/10万;乳腺癌检查42.65万人,累计发现乳腺癌及癌前病变263例,乳腺癌163人,乳腺癌检出率38.22/10万。

专家介绍,现代女性压力大,工作节奏紧张,熬夜,不良生活习惯,长期下来会影响内分泌失调,诱发乳腺癌。

专家提醒:1/3癌症可通过健康生活方式预防

“绝大多数癌症是由于外界的危险因素与自身遗传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年龄越大,累积的危险因素就越多,患癌的风险也就越高。”省疾控中心专家介绍说,1/3的癌症通过健康生活方式可以预防,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同样的,1/3的癌症可以治愈,关键是早发现。专家呼吁,积极参加癌症的早诊早治,高发地区人群和高危人群更要积极参加上消化道癌、宫颈癌等有成熟筛查技术的癌症早诊早治工作。定期参加体检,不同人群要有针对性地增加癌症体检。

专家提醒,如果不幸罹患癌症,患者应到正规的医疗机构接受规范系统的治疗,切不可迷信偏方验方而拒绝科学正规的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