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安徽的群众体育工作有特点、有亮点。在日前召开的2017年省群众体育工作会议上,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www.ahcaijing.com)记者采访了部分地市、县体育行政部门负责人。
淮南市:健身计划,科学制定
淮南市结合当地实际,坚持科学性、前瞻性,适度超前的核心要求,积极制定完成了淮南市本级和县区政府的《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
一是“沉下去”。安排相关专家教授亲赴县区进行调研,如针对潘集区已经连续举办25届的4·20农民文体节存在的瓶颈问题进行科学调研,研究如何使这个品牌群体活动重新焕发新生,成为当地农民体育活动的重要抓手,有关专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的措施。二是“走出去”。编制小组赴北京、上海、江苏等先进发达地市取经。三是“请过来”。邀请县区体育部门负责人、市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社区代表参加座谈会,会上大家畅所欲言,纷纷就淮南市体育事业建言献策,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
面向基层,以服务为前提,采取了多项创新举措,帮助基层解决具体实际问题。一是专门向县区政府发文,要求县区政府高度重视本级政府编制工作,并把《计划》能否完成作为年度考核指标之一,通过考核指标实现了县区政府高度重视《计划》编制;二是定期不定期地召开研讨会,敦促县区体育部门把《计划》编制情况作为汇报,进度快的单位进行发言,进度慢的则进行催促;三是提供专家指导,针对县区客观实际,安排院校专家提供智力支持,对地方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给予具体指导,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蚌埠市:健身设施,合理配置
近年来,针对体育健身需求的不断升级,蚌埠市加大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力度,扩大全民健身场地面积,积极构建15分钟健身圈。
围绕承办2018年第十四届省运会,全面开工建设体育场馆,提升蚌埠在“两个中心城市”建设中的城市能级。新一轮场馆建设包括:蚌埠市体育中心(一场两馆一校)、老体育场全面升级改造、游泳跳水馆、龙子湖水上体育公园、龙子湖区、禹会区、淮上区全民健身中心等。
围绕城市规划改造,建设新兴时尚的健身景观设施,打造全城生态健身体系,提高百姓的生活品质。依托蚌埠市山水资源优势,建设健身大舞台、群众竞技场,规划城区改造地块,新建18个街头运动场和体育主题公园,建设涂山国家级健身步道,建成沿淮河、怀远涡河、五河新开河、固镇浍河、淮上区三汊河等滨河体育公园和健身步道。
大力实施农村“万千百”、城市“511”体育行动计划,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得到加强提升。全市924个行政村实现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00%全覆盖,城区社区100%配备全民健身路径。
黄山市:品牌引领,融合发展
黄山市坚持以“全民健身、健康黄山”为主题,融合多方资源,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不断创新活动形式、活动内容,全面实施 “一县一品”战略,着力以群众体育品牌引领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品牌赛事效应日渐突显,推进了黄山特色体育事业新发展。
黄山市已连续成功举办了12届中国黄山国际登山大会、11届国际山地车节、6届黄山市新安江龙舟赛、5届黄山太平湖公开水域游泳赛、4届黄山铁人三项赛、3届齐云山国际徒步大会,还相继圆满承办了第五届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亚洲青年摔跤锦标赛、全国游泳锦标赛、全国皮划艇大奖赛、全国竞走大奖赛暨奥运会选拔赛等60余项国内外颇具影响的体育赛事活动。借助品牌赛事平台,有力地宣传了全民健身,推动了体育健康产业和体育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坚持“品牌引领、融合发展”战略,以打造国际体育休闲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品牌赛事举办、户外运动基地建设为依托,紧紧围绕“体育+旅游”促健康发展的创新模式,大力推进运动休闲引领健康生活新方式。
铜陵市:体育社团,规范管理
近年来,铜陵市以“全民健身,健康铜陵”为发展战略,抢抓机遇,开拓进取,主动作为,大力加强体育社会组织建设,广泛开展各类群众体育活动,不断推动体育社会组织向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目前,铜陵市共有各级体育总会、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示范晨晚练点等体育社会组织300余个,其中市级单项体育协会32个,会员数20000余人。市老年人体育协会、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市武术协会、市羽毛球协会等会员数1000人以上。铜陵市、县(区)全部成立了体育总会,同时实现体育总会向乡镇延伸,所有乡镇全部成立县、区体育总会乡镇分会,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全覆盖。全市所有社区(街道级)、行政村成立了文体中心,乡镇(办)成立了综合文体站,配备了兼职工作人员,争取专项工作经费。
铜陵市已成功创建命名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9所、社区体育俱乐部20所、示范晨晚练点190个,铜陵市乡镇、社区等基层单位和体育社会组织在群体活动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获得了一批国家级、省级全民健身活动优秀组织奖和先进单位等荣誉。
合肥市:健康使者,遍布城乡
近年来,合肥市高度重视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将之视为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牛鼻子”工程着力推进。
坚持“壮大队伍、改善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夯实基础、加强一线”,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培训认证更加规范,会员数量大幅增加,队伍素质明显提升,结构层次更趋合理,作用发挥更加突出。截至2016年底,全市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13518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一线上岗率逐年递增,由2010年底的15%上升到了2016年底的40%。遍布城乡的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被誉为群众身边的“健康使者”,成为政府体育公共服务的得力助手、有益帮手。
结合合肥市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结构、特点等,组织专家编辑、印制了二、三级培训教材。培训工作严格按照培训大纲要求,结合合肥市实际,增加了健身项目和特色项目培训,使培训工作更加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在一级、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中,积极做好选送参训人员的资格核查、联络服务、晋级申报、经费保障等工作。
马鞍山市:健身气功,扎实推进
马鞍山市以健身气功站点建设为基础,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健身气功站点联赛为核心,进一步加强健身气功宣传和培训,推动健身气功指导员队伍建设,健身气功管理方式改革试点工作扎实稳步推进。
成立马鞍山市健身气功站点服务中心“点”。在精心谋划、科学选址、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选定市中心繁华地段承租房屋,建立市一级站点服务中心,配备一级以上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提供教学服务,负责日常活动和科学健身指导。
县区联动抓条块“线”。在对全市三区三县健身气功站点登记注册情况、运行状况及实际习练人数充分摸底调研的基础上,明确各县区健身气功站点扩大数量和习练人群的任务目标。各县区均开展健身气功站点建设。
拓宽健身气功网络“面”。马鞍山市原有注册站点66个,习练人数7000人,目前注册站点已达到80个,习练人数达到7700人,实现了注册站点数量以每年递增20%速度进行。
界首市:体质监测,健身定档
界首市以国民体质监测站的常态化运行为基础,不断探索体育管理部门积极、主动、有效介入老百姓日常健身活动的各种新思路、新方法,充分做好引导者的角色。
实现体质监测站日常运行,面向社会各界群众提供体质测定与科学健身指导服务,通过实际工作的检验,对运行方案进行不断补充与完善,得到科学合理的目标设定、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清晰具体的考核办法,形成一整套系统、完备的国民体质监测站运行管理制度。
以国民体质监测站为科学支撑,在各健身网点推行科学健身理念,实现主动、深化服务的目标,发展一批健身积极分子,进行周期性检测,建立动态跟踪数据样本。与中小学、大专院校、卫生部门、商业健身机构、商业体检机构、养老机构、疗养机构等其他机构、行业合作,将科学健身指导推行到各相关领域,挖掘、建立可行的产业链及商业模式,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将国民体质监测机构的职责界定在“科学健身档案”的建立(建档)、阶段健身效果的评定(评定)这两个环节,建立面向社会的“科学健身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