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说来,以生病为借口,来获得额外关注或者逃避惩罚,是小孩子惯有的“伎俩”;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潜意识的作用下,他们会真的生病。在心理学上,这被称为继发性获益。心理专家提醒,孩子总是生病,如果不是身体不好,或许需要调整教养方式。
故事一:一考试就生病的孩子
过去的半年里,十三岁的小虎(化名)去了不下十次医院。毛病倒是都不大,无非就是感冒、发烧、咳嗽、腹泻之类的,但蹊跷的是,这些病症大多出现在考试前,每逢大考小考,小虎就会病一次。
一开始,妈妈带小虎去看呼吸内科、消化内科,还看了中医——她认为儿子是上初中后学习压力太大导致免疫力下降,想请医生调养调养,但都作用不大。最后,一个医生建议她带孩子去看心理门诊。
“我孩子就是感冒、拉肚子,怎么会是心理问题?”妈妈特别不解。然而心理门诊医生告诉她,像小虎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
原来,小虎在小学时的成绩一直都很优异,名列年级前茅。但进入初中以后,跟来自于不同学校的尖子生一起竞争,小虎明显感到有些力不从心,成绩始终处于中等水平。
妈妈对小虎的要求一直很严格。上初中后的三次考试,小虎都没有达到妈妈的要求,妈妈要求他写保证书、面壁思过甚至扣零用钱。小虎心里很别扭,但又不敢反抗妈妈。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前,小虎因为感冒得厉害,没法好好复习,妈妈看他着实难过,也很心疼,说“儿子,这次考差了妈妈不怪你”。果然,那次小虎没受到妈妈的责罚。
那次之后,小虎就开始在考试前莫名其妙地感冒、腹泻。“我也没有故意着凉或是吃坏东西,也不知怎么就病了。”不过小虎说,虽然生病不好,但至少妈妈暂时不会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而惩罚他了。
医生告诉小虎的妈妈,她需要做的就是调整自己对孩子的期望值,将孩子从过度的压力下解放出来,这样小虎的病也会不治而愈的。
故事二:大宝生病只为让爸爸妈妈关注她
陈女士最近很苦恼,她发现自从小儿子出生后,8岁的女儿方方(化名)变得体弱多病,动不动就要上医院吊水。“二宝还不到半岁,我应付小的已经焦头烂额了,现在还要经常分出时间来带大的上医院,我感觉自己每天要有40个小时才行。”陈女士苦笑着说。
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陈女士觉得这样下去不是个办法,因为医生对症开的药往往一开始有效,过段时间就没用了。会不会是女儿得了大病?陈女士坐不住了,她带女儿跑了好几家大医院,最后是一个呼吸内科的医生悄悄跟她说,建议她带女儿去看看心理医生。
在心理门诊,医生告诉陈女士,方方是个敏感、内向、娇弱的女孩子,弟弟出生后,她觉得爸爸妈妈尤其是妈妈不再像以前那样关注她,给她的爱也变少了,于是她用生病的方式,让妈妈能多陪陪她,因为只有在被带着去医院的时候,她才有机会像以前那样,单独和妈妈相处。
听了医生的话,陈女士在日常生活中多分了时间给方方,平时会抽空给方方辅导功课,睡前也会像从前那样给方方讲故事陪她入睡。果然一段时间后,方方的身体也慢慢好转了。
分析:家长需考虑改变教养方式
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神经症科主治医师王安珍解释说,从心理学的角度,在上述两个案例中,都是孩子潜意识中希望自己生病,以达到逃避母亲过度严厉管教或是得到母亲陪伴的目的,是“潜意识帮助他达到了他希望达到的目的”,也可以理解为是压力状态下的躯体化反应,使得免疫功能下降,从而出现生理机能的失调。
在这种情况下,生病是孩子的一种表达方式,起初患者从中有一定的获益性,也被称为“继发性获益”。台湾唯识深层沟通创始人林显宗先生就发现,一些有过敏性鼻炎和鼻窦炎的咨询者,从小到大通常会有一个管教非常严厉的爸爸或者妈妈。他说,一个人受到压抑或者限制,或者父母对他(她)过度关爱,这种窒息的爱,会使孩子的鼻子或其他呼吸器官产生问题,孩子会以支气管、咳嗽、感冒等躯体病状呈现出来。
不只是林先生,西方的心理学家们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发现,家庭和社会一样是一个系统,如果家庭系统出了问题,孩子就会出现病态反应。
王安珍提醒,如果孩子总是生病,或许该考虑下家庭的氛围和教养方式有没有问题。因为这样的获益性行为,会阻碍心理的健康成长,一旦孩子形成获益性行为,遇到真正不想逃避的事情,也往往自己难以控制而下意识地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