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来,合肥投入近3000亿完成2756项大建设项目,然而,随着城市的“长大”,一些建设和管理中的“痛点”也日益凸显。
昨日,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宋国权在合肥市2017年城市建设暨城市管理提升年动员大会上说,合肥要确保全国文明城市复牌成功,建设和管理必须“提质、提速、提品、提效”,并为城市的一些“痛点”开出药方。
交通拥堵 现状:每天新上牌700辆车 对策:红绿灯时间根据流量变化调整
“交通基础设施满足不了快速增长的人口和车辆需求,交通拥堵、出行难、停车难等问题日益凸显,需要我们正视。”宋国权昨日透露了一项数据,合肥市常住人口787万,机动车保有量163.9万辆,每年净增人口10万多人,每年新上牌车辆25万辆,每天新上牌的车大约在700辆。
针对交通拥堵的现状,宋国权表示将“不遗余力治堵”,下大力气解决,而他也开出了一系列“处方”:打通断头路、健全微循环、优化交通组织、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建停车场和停车泊位……
对于合肥一些容易拥堵的节点或者路口,宋国权觉得应该安排警力调配,动员交警在高峰期上路指挥交通,同时对红绿灯的时间进行设置,根据路口流量变化不断调整,“路上解决堵的问题主要靠交警,这样一定程度上缓解拥堵问题”。
城市品质
现状:城市基础设施有些地方薄弱
对策:长江路文化街区改造走“国际范”
在很多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存在部分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导致开车上路的时候,一会像欧洲,一会像非洲,让人感觉“反差很大”。
“城市是我们的物质家园,也是我们的精神家园,要提升城市品质,让市民生活在这个地方更幸福。”宋国权举例,今年即将启动的长江路文化街区改造就会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经验,让品质得到提升。
除此之外,在马(合)钢的保护和利用中,宋国权也主张要借鉴国内外的经验,认真研究,既让群众欢迎,也能让城市留下部分工业的记忆,“包括保留多少、保留哪些、怎样利用等”。
记者了解到,合肥城市品质将“年年有提升”,关注面子和注重里子相结合,“面子就是城市风貌,而里子是城市良心,比如地下管网、老旧小区等改造,这也是我们工作的重点”。
大建设
现状:11年完成投资近3000亿
对策: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效率
2005年,合肥启动声势浩大的大拆迁;2006年,合肥启动大建设。如今,11年过去了,据统计,合肥市共完成八大类2756项工程,完成投资近3000亿,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合肥一天一天在长大长高,一天一天在变美变强。”宋国权说,合肥建成区面积扩大了一倍,建成区常住人口也从224万增加到去年的422万。据不完全统计,先后有200多个兄弟城市到合肥学习城市建设工作。
“奥凯电缆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大建设上我们要提质提速。”宋国权介绍,要将最好的队伍、装备、管理经验等用于大建设项目,严格每一道工序、每一个作业链。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提高工作效率,加快项目推进,少扰民、降成本、见成效。
“比如修地铁要提速,争取三年半建一条线。”宋国权表示。
民生
现状:学前教育问题凸显
对策:大力提升公办幼儿园比例
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这是老百姓生活中最常打交道的“十二字”。
宋国权说,除了房价外,教育、卫生、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与群众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合肥在教育上解决了群众上学难的问题,但上好学的问题还是很突出;解决了中学和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的问题,但学前教育问题又凸显了”。
宋国权表态,政府将加大投入,大力提升公办幼儿园比例,“未来将加大公共服务设施供给,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的公共服务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