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帮客户买房,在上海市徐汇区一家房屋中介公司工作的小王,已与客户结了四次婚,其中岁数最大的客户已经70多岁。由于频繁地和不同的人办理结婚、离婚手续,小王在民政局和房地产交易中心混成了熟脸。结婚本是一件神圣的事情,现在却成了中介机构钻空子牟利的工具。( 3月28日央视)
为了帮客户买房,房屋中介公司的员工甚至不惜“以身‘殉’职”,与客户多次“结婚”,尽管从婚姻本身的神圣性角度,这种视“婚姻关系为儿戏”的假结婚、假离婚现象,当然确实显得很奇葩、很荒唐,但在时下我国许多大城市,民生领域盛行各种“限”字当头政策的背景下,如“限购、限牌、限号、限行”等,类似这样的现象,显然又早已不足为奇、见怪不怪。比如,在住房限购同样非常严格的北京,此前媒体就曾报道过当地普遍存在的买房“婚托”现象;而在汽车限购领域,最近媒体还曾报道“利用假结婚过户京牌形成灰色产业链”现象。
而除了亵渎婚姻关系原本应有的神圣性之外,通过假结婚、假离婚方式来规避相关限购政策的做法,无疑也存在许多显而易见的利益风险,这诚如媒体报道指出的,法律上不存在所谓假结婚和假离婚的说法,一旦领了结婚证,另一方却又不同意离婚了,可能会陷入旷日持久的诉讼中。“法院审理离婚案件的时候,婚内取得的财产,原则上是要进行分割”。但如果想仅仅凭此,就改变住房等民生领域普遍存在的各种假结婚、假离婚现象,恐怕又是完全徒劳和不切实际。
要想真正解决假结婚、假离婚等“钻政策空子”现象,与其简单徒劳地进行道德方面批评,不如去改变完善政策本身。比如,改变简单利用住房来限制外来人口的政策取向;改变往往过于依赖限制需求、习惯于“限”字当头的住房政策倾向,将政策调控方向更多集中于住房供应方面,不断增加住房的有效供给,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