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节疲劳”源于现代人的“无力感”
微声音
非常道
谣言不是“抢菜”的“挡箭牌” 
为卖房和客户多次结婚 谁钻谁的“空子”?
下一篇4 2017年3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过节疲劳”源于现代人的“无力感”

▋苑广阔
 

“双11”“双12”、圣诞节、春节、情人节、“女王节”……如今,伴随着购物、聚餐和红包,一个又一个节日像是被“复制粘贴”一样成了相同的模式,不少人产生了“过节疲劳”。(3月28日《中国青年报》)

所谓“过节疲劳”,说到底就是一种“审美疲劳”。因为不管是传统节日,还是现代节日,也不管是本土节日,还是作为舶来品的“进口洋节”,到了最后都变得面目模糊,高度雷同,失去了自己的特色,最终成为了购物、聚餐、发红包的代名词。这个节是这样过,那个节也是这样过,到了最后自然也就审美疲劳,产生了某种倦怠感。

但这显然不是节日本身的错,说到底还是过节的人的错。在笔者个人看来,现代人的“过节疲劳”从根本上来说源于面对节日时的“无力感”。这种“无力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传统的过节方式我们要么不了解,不知道,要么觉得繁琐、土气,最终不愿意以传统的方式来过节;另一方面,在过节的方式上,又缺乏创新意识和行动,最终大家都走上了跟风之路,你怎么过,我就怎么过,过来过去,兴味索然。

尤其是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在过节方式上,他们最终选择了一种最为省事、最为便捷,同时也最为功利的方式,那就是“消费式过节”。不管和恋人、和家人还是只有自己,所能想到的最佳过节方式就是把一个字重复三遍:买买买。很多人以为只有这样才算是过节,不这样就更加没有节日的氛围,殊不知这种过节方式庸俗化、便利化、同质化的背后,也导致我们不管遇到什么节日,仿佛除了购物、聚餐、发红包,已经很难找到合适的过节方式或有纪念意义的表达,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匮乏和对社会大环境的屈服与妥协。

要想让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的样子”,而不是重复其他节日,我们可以从传统节日中去挖掘它的节日内涵,包括内容上的和形式上的,然后鉴别吸收,这样那些传统节日自然会体现出自己的特点,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辉。 说到底,节日是相同的节日,每个人的过法却可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