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6岁的陈伯华,“玩”了一辈子相机。访谈中,他兴致勃勃地找来自己的相机,一边略显费力地操作着,一边自豪地介绍着自己的“宝贝”,脸上的神情竟像个孩子。
他的镜头下,记录了无数战争场景及新中国成立后的面貌,甚至一度为了捕捉惨烈的战争场面,完全没有意识到炮弹就炸在了自己身边。
陈伯华曾是《安徽画报》的主任记者。如今,虽然听力、记忆力都严重衰退,但是提起画报,老人还是十分激动:“《安徽画报》如果要重新办起来,那就太好了!画报对群众影响很大,是个‘风向标’啊。” ▋汪婷婷/文 王恒/图
“玩”了一辈子相机 冒死记录战争场景
1949年,陈伯华开始接触摄影,此后,他与相机结了一辈子的缘。
抗日战争胜利后,陈伯华曾经在华东野战军成立的《华东战士》画报做战地记者,也曾经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待过。
“在朝鲜战场上回来之后,落下一身的毛病,耳朵也不好使了,全身的关节炎也犯了,当时的炮弹就在他身边炸的。”陈伯华的老伴说。
1957年,陈伯华转业回到安徽,先后在安徽日报社、蚌埠报社、合肥晚报社做过摄影记者,之后就到了当时的安徽图片社工作(1996年安徽画报社与安徽省新闻图片社合并),在画报上刊登了众多的摄影作品。
1992年,陈伯华离休,对于在《安徽画报》的工作经历已经无法完整回忆。但是,为画报拍过不少照片的他,还是表达了自己的理解:“画报应该由三个部分组成:最主要的是照片,其次是文字,另外还需要一些美术作品点缀。”
画报对群众的影响大 需把握好“风向标”
陈伯华认为,画报就要有画报的特点,要有专题报道和综合性报道,内容要有深度,报道要具有连贯性。
“过去画报报道过一些先进人物、劳动模范,那都是经过组织审核的,典型形象比较好树立。现在如果要树立典型人物或者典型事迹,恐怕没有那么好办。毕竟画报对群众的影响很大,‘风向标’的树立要谨慎。”陈伯华说。
“如果要办月刊,每一期的内容都要认真策划。有些选题的报道时间拉得很长,出来的效果一定要好,要有可读性、收藏价值,而不是像报纸那样读完就被扔到一边。”陈伯华提出了对新画报的建议。
曾经,在部队做战地记者时,陈伯华开过几期摄影培训班,专门培训摄影记者。离休后,陈伯华也曾在老年大学里,办过两年摄影培训班,教授专业的摄影知识,效果都非常好。
因此,陈伯华始终觉得,要办好画报,摄影人员必须专业,最好还要进行培训。
“过去《安徽画报》上的摄影作品很多都是精品。因此,画报要办得漂亮,必须要对图片、对内容这块精益求精。”陈伯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