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崖峭壁上倾流而下 如飞虹彩带
厚重褒禅山
3上一篇 2017年3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厚重褒禅山

□ 刘宏江
 

借前往含山交流考察之机,走马观花,游览了集自然之美、生态之优和历史人文厚重于一体的江淮名胜褒禅山风景区。

褒禅山,旧称花山、华山。唐贞观年间,玄奘的弟子、唐代三大高僧之一的慧褒和尚云游至此,极目远眺,见起云峰、灵芝山、碗儿岭、鳌鱼岭等大小山峰如列翠屏,古木幽深,怪石嶙峋,秀水泉涌,凝天地之精华,聚山川之灵气。这里的清灵、幽静和神秘,牢牢吸引了慧褒和尚的目光。于是,结庐其下,建庙立寺,用心讲法,传授衣钵。慧褒和尚圆寂后,其弟子将其葬于庐内。为纪念他,后人将华山改名为褒禅山。唐宋以来,褒禅山寺庙成群,香火鼎盛,成为众人向往的佛教圣地。

但是,真正让褒禅山扬名天下的,却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我第一次认识褒禅山、记住褒禅山这个名字,正是因为读过王荆公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散文名篇《游褒禅山记》。可以说,几乎是一个人、一篇文章,成就了一座名山。

和一般意义上的散文游记明显不同的是,王安石并没有把大量笔墨花费在对褒禅山、华阳洞景色之美、探幽之险的描绘上,而是独辟蹊径,将写作重点放在游览之后的感悟上,借题发挥,以事喻理。文章以同行人担心“不出,火且尽”,其他人纷纷盲从附和,导致半途折返的经历,生发出层层联想,引出大段精辟的议论,强调严谨治学的态度和变法革新的精神,揭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的深刻道理。文章启迪我们,治学贵在严谨,做事勇于创新,遇事百折不挠。显而易见,这篇仅有五百余字的“记”,不单是一篇普通的游记散文,更不是一次简单的旅游经验小结,而是一个有志者立身行事的座右铭。

其实,在王安石游览褒禅山、写作此文的时候,已开始孕育一场巨大的政治变革的“头脑风暴”。虽然变法以失败而告终,但王安石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和矢志不渝的改革勇气,一直受到后世的推崇,《游褒禅山记》成为历代文人学子的必读之文。也因此,千百年来,无数骚人墨客、文化名流,怀着一份崇敬之情慕名前往,走进褒禅山寻踪访古。游人沿着先贤的足迹,一路探寻,一路思考,一路前行。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镌刻于洞壁之上的这几句话,至今听来,仍振聋发聩,警醒世人。这就是王安石为变法改革而提出的著名论点。“三不足精神”,也是当年王安石变法的巨大精神支柱,旨在向世人表明他力图变法革新的决心和勇气!

为纪念历史上的一代名相,今人在华阳洞前建王安石文化广场。广场中央,立有一尊王安石高大威严的白色塑钢像。手持“万言书”的荆公,器宇轩昂,目光坚毅,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很好地展现出他作为伟大文学家、改革家的旷世才华和心怀天下的高远志向,令人敬仰。

游山如读史,看洞若观画。虽然只是匆匆一瞥,未来得及细细品味赏玩,但我,已强烈地感受到了褒禅山的深沉与厚重。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