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又到了出门踏青的好时节。而对于在校孩子们来说,研学旅行也逐渐热起来。研学基地和路线选择应该优先考虑哪些因素?研学旅行在研学前、研学中、研学后应该做哪些准备或总结?对于我省即将出台的研学旅行实施方案有哪些期待或建议?日前,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www.ahcaijing.com)记者对合肥市北城中学校长助理许超进行了专访。
研学游优先考虑教育性和安全性
记者:贵校在研学旅行上有哪些具体做法?
许超:在研学旅行方面我们主要分四个部分。
一是立足课堂实现课程化,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编订系列研学旅行校本教材,开设研学旅行主题教育班会,促进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的有机结合。
二是经费保障体现人性化,对学校贫困家庭学生减免研学费用,缓解家庭经济压力,促进教育公平。
三是线路选择重视多样化、教育性,充分征集家长和学生意见建议。
四是注重研学成果生成和教育升华。研学后开展研学展评系列活动,以游学兼得为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记者:在研学基地和路线选择上优先考虑哪些因素?
许超:优先考虑两个要素:一是教育性。放眼省情国情,线路的选择结合高中学生认知和道德情感培育的规律,选取地域文化氛围浓厚、内涵丰富的旅行线路。二是安全性。坚持“安全第一”选择安全性高的研学线路。
研学前有准备,研学中重专业,研学后有总结
记者:如何引导学生研学游前、研学游中、研学游后做好各阶段工作,将研学旅行效果最大化的?
许超:主要可以概括为:研学前有准备,研学中重专业,研学后有总结。
研学前,首先通过校本课堂,揭开研学篇章。以授课形式在研学旅行前一周内对高一年级学生进行集中教育。其次制定方案,建立安全保障机制,做到“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最后通过《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广泛动员,充分宣传。
研学中,配备专业研学导师,解读线路文化与教育内涵,让学生开拓视野,接受文化熏陶,促进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的深度结合。同时开展多样活动,增强学生合作与分享意识,提高实践与创新能力。
研学后,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积极性,巩固研学成果。比如研学旅行展板评比:积极搜集整理旅行图片,调动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用特色展板的形式展示班级研学旅行中的所见所闻,并由学生处联合其他部门进行展板评比,设立奖项。研学探究报告集锦:学校规定每位学生研学归来都需撰写研学报告,记录游学感受,总结学习感悟,并制成《合肥北城中学研学旅行报告集锦》。开展研学汇报比赛:各个班级推荐学生代表以PPT汇报的形式进行15分钟以内的汇报演讲,畅谈研学感受,分享研学收获,向广大师生传递研学力量。
研学游不等于旅游 最终目的是研学
记者:研学旅行的最大阻力是什么?对家长、孩子包括部分老师来说,可能存在哪些误区或不解?
许超:这个需要结合校情生情来说,我校生源多来自县城,很多学生家长对于研学旅行的意义或者目的并不清楚,思想认识不到位。尤其是研学的时间多为正常教学时间段,有部分家长存在一些抵触心理,觉得这样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就这一点来说,学校已经通过家长会、校园媒体、家校平台等方式在进一步解放家长思想,我们相信滴水穿石的力量,在未来,阻力会转化成学校研学事业前进的动力。
不少家长甚至师生都还停留在研学等于旅游的认知上。其实研学旅行是一种有明确目的和完整的课程设计的教育,研学是最终目的。虽然学校已经将研学旅行纳入校本课程,但是“学”与“游”的结合仍然有待近一步加强,研学线路中的教育资源如何与学生日常课程内容无缝对接,如何在研学中确立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等都是值得思考的。
希望给研学旅行赋予更多公益性质
记者:研学旅行对学生成长成才的必要性有哪些?
许超:现代学生成长成才的标准不再单一地以学业成绩去衡量,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我认为,研学旅行对学生成长成才的帮助主要有以下几点:
(1)开拓学生视野,丰富知识。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模式,超越了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向自然和社会领域延伸与扩大。在这一过程学生的视野开阔,见闻丰富,从而实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培育创新意识。研学旅行为学生提供了创新的土壤,潜移默化地在学生思维中植入创新的种子,激发人人求新的欲望,从多层面上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提高自理、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锻炼,培养学生刻苦学习、自理自立、互勉互助、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和精神。
记者:对于我省将出台的研学旅行实施意见,有哪些期待和建议?
许超:期待我省结合省情开发和建立一批有特色、有示范性的研学旅行精品线路,增强学生对于家乡的了解与认同感,提高学生建设家乡的责任意识。
在经费问题方面,希望给研学旅行赋予更多公益性质,无论是政府稳定的财政投入,还是社会及各部门优惠措施、支持政策,最终能够让研学旅行真正做到政府拿一点、学校筹一点、家长出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