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扫墓祭祀,是中国延承了几千年的传统习俗。焚香蜡纸钱、供蔬果鲜花,方式多样。今年清明来临之际,成都长松寺公墓推出了一种新的“互联网+祭祀”方式——微信远程祭祀。用户在微信公众号上填写寄语,随后寄语可同步到墓地前的一块大电子屏上滚动显示,以表哀思。(3月20日《成都商报》)
虽然距离清明节还有半个月左右的时间,但是按照地方传统和习俗,很多市民已经利用周末时间开始扫墓祭祀活动。既然“互联网+”正当其时,那么出现“互联网+祭祀”,即“微信扫墓”,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但是很显然,对于这种颠覆性的祭祀方式,并不是所有人的都赞同和支持,媒体记者随机采访15个人,赞成的只有5人,不赞成的则有10人。尽管采访的人数有限,从统计学意义上来说缺乏科学性,但多少还是能够反映一些问题。
支持者认为这种方式不但绿色环保,而且可以让那些身在远方,不能亲自赶回来祭祀的人也能表达对逝去亲人的哀思。而反对者则认为这完全是对传统的一种亵渎,让祭祀变得便利、廉价,完全没有诚意可言,自然也就失去了清明祭祀的本来意义。至少在目前这个阶段,要想让大家在“微信扫墓”这件事上取得一致意见,还是不现实的,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使用微信祭祀的人,并不代表他对已逝亲人的感情就淡薄,而亲自前往墓地,焚烧各种祭祀品的人,也不代表他对已逝亲人的感情就深厚。而反过来,也是一样的道理。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这其中的矛盾显得更加难以调和。因为我们不得不承认,那种传统的,正规而隆重的祭祀方式,更加符合传统文化的需求,而这正是近年来我们每逢传统节日所期待和呼吁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时代和社会终究是不断往前发展的,就以清明祭祀这件事来说,我们既不是想彻底消灭传统祭祀方式,同时也不该对类似“微信扫墓”这种新的祭祀方式一概排斥,我们所需要的,不过是在两者之间寻求一种合理的平衡而已。
平衡如何实现?对于传统祭祀方式,我们还是应该倡导“厚养薄葬”,尤其是反对铺张、浪费、低俗的祭祀方式,而对于新兴的祭祀方式,也不妨根据个人情况适当采用,比如一些人远在外地,清明假期舟车劳顿赶回来,未必现实,那么“微信祭祀”的方式,就是可以接受的,至少比什么行动也没有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