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不被重视的慢综艺受到了交口称赞,大量低俗、搞笑、博眼球的真人秀节目退出电视荧屏;一方面,花钱买点击量、票房的作假现象却有愈演愈烈之势。全国人大代表、著名主持人曹可凡表示:虚假的数据不能成为衡量文化项目成功的标尺,文艺创作更不能误入假数据营造的“假潮流”之中,应该建立公正客观的文艺评价体系。(3月13日《新闻晨报》)
“购买收视率”现象的出现,被一些观众认为是节目制作方的钱多人傻,花费好几百万,甚至是1000多万,只要虚假收视率的名头,有何意义?其实,无论是影视剧,还是娱乐节目,其购买收视率的目的不是为了要虚假的名头,而是为了要利益的金山银海。
在电视行业,唯收视率论让收视率造假成了多年痼疾。但,虚假的收视率是演给广告主看的。
广告主会依据影视剧或者是节目的排期,考虑广告的投入,会依据收视率考虑广告经费的流向。
对广告主们来说,再好的酒也怕巷子的幽深,无疑加大广告投入,才能更好进驻市场,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理位置。
“购买收视率”是一场虚假的大戏,不是为了欺骗观众的,而是为了戏弄广告主的。无疑,广告主才是最大的输家。长久下去,必然影响电视产业链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