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学后,“乖乖女”性情大变
新书推荐
缘来有你
下一篇4 2017年3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转学后,“乖乖女”性情大变
心理医生:环境突然改变,孩子易患上“适应障碍”
▋朱世玲 记者 李皖婷
 

这几天,小丽的父母伤透了脑筋,原本乖巧听话的女儿自从转学进入新学校后,脾气变得越来越怪,前几天甚至说不想上学,要离家出走。心理医生告诉他们,小丽是患上了适应障碍,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心理疏导,后果不堪设想。           

故事:转学后,女孩患上适应障碍

小丽今年13岁了,在一所私立学校读初一。和班上其他的同学不一样,小丽是这个学期才转到这所学校来的,属于插班生。而且全班只有她一个人不住校,早上去学校,中午在宿舍里休息,晚上回家。

父母本以为私立学校条件好,师资也好,相信小丽能学得更好。没想到开学一个月后,小丽渐渐变了,开始很容易烦躁,父母和她讲话时,也显得不耐烦,还经常莫名其妙地发脾气。

开学的第二周起,小丽就有时喊肚子疼,有时说自己头痛,不愿上学。父母给她请假休息一天后,第二天仍能坚持上学,但这种情况愈演愈烈,有时一个星期甚至要请假3次。

毫无悬念的,小丽的学习成绩也渐渐下降,最近更是流露出厌学的情绪,跟父母说在学校里同学欺负她。睡眠也不好,好做噩梦,每天都闷闷不乐。

开始父母并没有太在意,以为是孩子刚转学不适应,在闹情绪,没想到有一天小丽又在家为一点小事又哭又闹,对家人说不想再上那个学校,要求转学,称没有朋友,想念以前的同学,讲以前身体不舒服都是骗家人的,自己只是不想上学。见父母不同意,更是说自己要离家出走。

家人这才觉得问题严重,赶忙带小丽去看心理医生,诊断后发现,小丽患有适应障碍。

分析:环境改变,孩子容易“受伤”

据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青少年科医生曹小梅介绍,适应障碍常由明显的生活事件(但不是灾难性的或异乎寻常的)应激源作为诱因,特别是生活环境或社会地位的改变引起。

如果说小丽是因为学校环境的改变导致了适应障碍,随着全面二孩政策出台,身边的二孩家庭慢慢增多,不少家庭中的“大宝”也出现了家庭适应障碍,从而出现情绪反应较大、经常与父母拌嘴甚至厌学逃学等行为。

据了解,适应障碍的临床表现形式多样,主要以情绪障碍为主,如抑郁、焦虑。青少年也可以表现为品行障碍,如逃学、说谎、斗殴、破坏公物等;儿童则可表现为退化现象,如尿床、幼稚言语或吸吮拇指等。

虽然表现各异,但这些表现都是因为孩子对新环境、新情况,以及各种生活事件的不适应造成的。孩子产生了程度不等的心理应激,本来平静的心境被搞的震荡起伏,内心环境的平衡被打破了,他们感到紧张、焦虑和恐慌不安,他们的心理应激很容易在行为上表现出来。孩子的个性不同,所在家庭环境的宽容程度和教养方式不同,也就使得孩子对应激的反应方式各不相同,这就出现了上述各种各样的适应障碍。

支招:提高对应激的应对能力来调整

有数据显示,大约有30%~40%的孩子进入小学一年级后,对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很不适应,主要表现为情绪障碍,也可伴有行为障碍或生理功能障碍。如果这种不良的现象不能及时得到缓解和消除,孩子就会出现退缩、厌学、孤僻、焦虑或羡妒及攻击性行为等偏差。

“一般来说,适应障碍的病程不超过6个月。但若应激源持续存在,病程可能延长。”曹小梅介绍说。

那么患上适应障碍应该怎么办呢?曹小梅表示,首先要做的就是消除应激源,一些症状较轻的适应障碍患者在改变环境或消除应激源后,精神症状会逐渐消失;但如果当应激源消失后,情绪异常仍无明显好转,则需要进行心理治疗。

患者可以把他们因为应激源引起的恐惧、焦虑、愤怒、绝望、无助感等用言语表达出来,找出减少应激的方法或提高患者对那些不能改变的应激源的应对能力,以此来调整心理的失衡。

如果心理治疗还不奏效,则还需要借助药物治疗。曹小梅表示,药物治疗主要用于症状严重者或加强心理治疗的效果,根据具体病情或患者的主要症状酌情选用抗抑郁药或苯二氮卓类等抗焦虑药。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