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一个“媛”字,就那么几笔,已把女人的秀娴典雅、风华仪彩都汇集在方寸之间。
汉语中光形容女人的美,就有嫱、娉、婕、姝、嫣、婷、媚……唯独一个“媛”,真有点“行时春风细细,静时掩然百媚”的生动画面。这样一个“媛”前再加上个“名”,那就更显纡贵经典。
社会公认的名媛,无论是出身还是学识修养都为人们津津乐道。名媛的故居在前面已详细道来,那么,这些安徽名媛在外地的旧居,又有哪些呢?读着下面的文字,仿佛一下子回到那蜡黄蜡黄的岁月,遥远而沧桑。
忆定村里住佳人
名媛其人:周稚芙,安徽建德(今东至县)人,她是两广总督周馥的曾孙女,也是邮票大王周今觉的女儿。周稚芙从小就生活优渥富足,周今觉有八个女儿,个个气度不凡,周稚芙排行第七,因为她性格乖巧,从小聪明伶俐,一直颇受宠爱。周家不仅有洋房、洋车,还有现代人都觉得很奢侈的游艇,当时游艇都很小,周家孩子又多,如果要坐游艇的话,孩子们需要轮流去,然而周稚芙每次都有得去,足以见她之受宠。
周稚芙后来和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的侄子唐明善结婚,婚后父母仍将她当做小女孩,无微不至地照顾她。周稚芙的母亲因为女儿好上火,每天都让佣人给她送西洋参汤,并且关照“要等七小姐喝了以后才能离开”。然而十年浩劫后,周稚芙的生活一落千丈,最穷时连一块带馅的大饼也买不起。但晚年的周稚芙却不以为苦,她常常苦中作乐,知命达观,认为自己这一生受到了很多恩惠,幼时父母疼爱,婚后丈夫信任,老年时儿孙孝顺,人生至此,夫复何求?
旧居其景:周稚芙在婚后,曾与丈夫在上海的忆定村(江苏路上)住过一段时间。今天的忆定村在上海长宁区,即江苏路495弄。此地原是北汪家弄地带的农田、村落和荒地,河流纵横。1934年由一开发商在此购地建造砖木结构三层楼现代风格花园住宅24幢, 周稚芙与丈夫就住在忆定村的最后一栋。当时的小楼共有三层,每层两间,还有两个亭子间,周稚芙夫妻住在二楼,楼内的家具均是定制的柚木家具,模样考究,价格高昂。今日的忆定村住宅群坐北朝南,分列弄内二侧,每幢建筑在南面都有小院一方可植树种花。
与丈夫感情的见证地
名媛其人:姚蕴素,字倚云,安徽桐城人。她是清代桐城派古文宗师姚鼐的侄曾孙女,自小在父兄的影响下耳濡目染,对古典诗词的创作有着浓厚的兴趣。姚倚云的诗歌,在晚清安徽诗坛上拥有较高的声誉,桐城派后期大家,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吴汝伦曾极为赞赏她的诗歌,称其禀承家学,才气卓然不凡。
在诗歌之外,姚倚云更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张謇等人筹建公立女子学校(后改为女子师范学校),姚倚云不顾新丧,毅然应聘出任校长。在她担任校长的十五年间,学校独以质静的校风著称于世。姚倚云的教学向来以情动情,学生心悦诚服,她的演讲也极富感染力,常使听众动容。
旧居其景:位于南通市寺街123号的范氏故居,是姚倚云与其夫范伯子婚后共同居住的地方。同为才华横溢之人,姚倚云与范伯子因诗而结缘,也因诗而心灵相通。结婚十五载,他们始终是一对诗友。姚倚云曾说:“我和伯子名为夫妇,实为朋友,为师生,为知己也。”当人们迈进这座见证了二人美好爱情的老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保存尚完整的建筑:对厅、敞厅、正屋三进,均面阔三间,进深七檩,正屋前存一古井。站在范家的院子向外望去,一座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唐代光孝塔隐约可见。院子的一口井,窗外的一座塔,仿佛一砚一笔,书写着南通范氏诗文世家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