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日庭院深深 犹存芳华记忆
2017年3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探访安徽名媛故居
旧日庭院深深 犹存芳华记忆

▋金雯 张亚琴
张老圩旧居
吕碧城故居
 

提到名人,说起故居,能想到的常常是一串串的男性名字。然而当我们放眼漫长而浩瀚的历史长河,却能发现有颗颗散落在河畔的珍珠,其光辉虽不耀眼夺目,却温润明媚,那是独属于女性的光彩。

在她们中间,有满腹诗书泼墨丹青的才女;有参加革命巾帼英姿的先锋;也有开一代教育先风谆谆育人的老师。秋瑾曾说,“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女性的风采,从来就不逊色于男性。

今天,在“女神节”来临之际,让我们去看看这些旧日的名媛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让我们走进深深的庭院,去见证她们的喜怒哀乐,去聆听她们的爱恨情仇。

曾有人道,这些女子的一生犹如三月的春花,灿烂、明艳,带着一丝深入灵魂的香气。那么这个万物复苏的春日,正是看花的最好时节。    

以十多个天井著称的吕氏大屋

名媛其人:吕碧城生于清朝光绪九年(1883年),家族是安徽旌德的书香门第。与优渥的出身相对比,吕碧城的前半生可谓是极尽坎坷——少年失怙,家产被夺,夫家退婚,寄人篱下,母妹服毒。接踵而来的不幸虽然在吕碧城年幼的心灵上留下一道道难以愈合的伤痕,却也塑造了她卓越的胆识和先进的思想。她文采卓绝,被赞为“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她胆识过人,与秋瑾一起并称为“女子双侠”,她更亲身参与教育实践活动,对兴办新式女子教育的益处不遗余力,极大地推动了近代女子教育。

故居其景:位于安徽省旌德县庙首镇太白村的肇修堂是吕碧城出生长大至十二岁的地方。这是一座以十多个天井著称的吕氏大屋,也是最大单体的徽派民居。这座古老的宅院建于清代晚期,是在原清德堂遗址上后建,坐北朝南,为单体硬山式建筑,进深7米,宽12.48米。吕氏大屋共有三间厢房一个主客厅,占地面积达87.35平方米,门前庭院约有200平方米。庭院内种有各种植被,屋后尚还留有原清德堂部分天井遗址。

背山面水的张老圩

名媛其人:张元和出自名门世家“合肥张氏”,是著名的合肥“四姐妹之一”。张元和的父亲张武龄是著名的教育家,母亲陆英极爱看戏,常带着女儿们上戏院看戏,孩子们耳濡目染也渐渐成了小戏迷。张家四姐妹中张元和排行老大,常带着三个妹妹在家自演自乐。

张元和十岁时与家人迁居苏州,后来结识了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顾传玠,二人遂结为夫妇。1949年夫妇双双去往台湾。1965年,顾传玠因肝病逝世,1972年张元和移居美国。晚年的张元和与女儿女婿生活在美国纽约,半个多世纪以来她虽身处异乡,仍忘不了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她在国外创办曲社,致力于弘扬昆曲,继续培养昆曲人才,并常登台义演。

故居其景:位于安徽省肥西县铭传乡周公山下的张老圩,是张元和出生的地方。她在这儿成长到六岁,才和家人一起搬到了上海。这座封建地主庄园建于清同治年间,曾是清代淮军将领张树声故居,圩内各式建筑共有三百多间。张老圩背山面水,坐北朝南,周围山上有九路来水,绕圩而过,流入龙潭河。圩子大门两旁高耸入云、形如巨伞的两棵法国梧桐,经历一百多年的沧桑,依然挺拔。大门原是一座牌楼,除大门外,周围圩有壕沟环绕,另有内壕沟将圩内分为三个岛,北壕外曾是花园和小姐们的绣楼,有石桥相通。

如今,张老圩已成了聚星中学的校舍,老房大部分改建为教室,当年庞大的建筑群落,大多都湮灭了。

浮山西有“鞠隐山庄”

名媛其人:桐城人吴芝瑛生于诗书之家。

父亲吴康之历任宁阳、禹城、蒲台、武城等地知县。伯父吴汝纶,系民主主义教育家,曾是曾国藩的入室弟子。

吴芝瑛虽然父亲是清朝县令,丈夫在朝中做官,但对满清腐败统治极为不满,劝丈夫勿屈事清廷。后来夫妻俩在上海曹家渡建“小万柳堂”居隐。后又积极支持秋瑾等人的反清革命,义葬秋瑾以后又受到朝廷恐吓,她却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辛亥革命成功后,吴芝瑛慷慨解囊,捐献出大量财物,作为“民军”的粮饷之资。期间书写大量的条幅字画,义卖所得款项全部捐给孙中山。

故居其景:吴芝瑛故居,在枞阳浮山西3公里处,名“鞠隐山庄”,系其父吴康之所建。吴康之目睹清廷腐败,列强侵凌,他无心再恋官场,便告老还乡,当时不过50余岁。归乡后,他将多年积蓄广置田地,并在离枞阳浮山不远一个叫唐钱庄的地方,兴建了一座山庄,取名鞠隐山庄。山庄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原有三进厅房和其它瓦屋40余间;外有围墙,南北门楼及石级台阶;正厅悬挂吴芝瑛亲笔书写的“鞠隐山庄”匾额,可惜毁于一时。

方家世代“廷尉第”

名媛其人:方维仪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父方大镇,姐姐孟式、弟弟孔馏,都博学有文才。方维仪生长在这样一个文化学术气氛很浓的家庭里,自幼耳濡目染,诗文书画多有涉猎,加上她本人的天资与学力,后来便在文学艺术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方维仪17岁时与同乡青年姚孙棨结婚,婚后不久,丈夫就不幸病逝了。次年,她生下一个遗腹女,不幸夭折。于是,她只好独自回归娘家寡居。方维仪在操持家计之暇,她总是坚持诵读经史,苦钻学问,吟诗作文,并以此影响家人。

故居其景:方家自元代迁居桐城,即落户县城“凤仪里”,位于凤仪里的这处祖宅,传到方大镇时,随其官职被称为“廷尉第”。方维仪就住在这里。

方维仪在娘家寡居守节时,她的十六岁堂妹方维则也因丧夫而归娘家孀居,两人同病相怜,经常在一起吟诗绘画;方维仪的弟媳吴令仪及其姐吴令则,也是女中诗画高手;加上方维仪的姐姐方孟式,也常回娘家探望,于是五女子结成诗朋画友,公推方维仪为师,常于“清芬阁”聚会,写诗唱和挥墨作画,为时人之称道。但时隔不久,她年轻的弟媳吴令仪因病去世,弟弟方孔昭又常年宦游他乡,方维仪便担负起教养侄儿方以智的重任。在她的精心指教和激励下,方以智以优秀成绩名登进士,并终于成为一位著名的文史家、哲学家、科学家和书画家。

农家院落式的闺房

名媛其人:张令仪出身世家,一生致力文学,前后期生活从华贵到贫穷,从夫妻恩爱到中年寡居, 其生平经历对文学创作产生重大影响,使她的思想具有崇文尚雅,尊礼重德和自由淡泊的特点.她诗词作品1500余首。

故居其景:五亩塘是清代大学士张英和张延玉的故居,以前的五亩塘是一个小亭高阁,而且里面的走廊相通。在这里还有一棵高大的皂角树,树冠面积达到45平方米。是现在五亩塘中的古树。

在塘的岸边还有一个小楼,这座小楼是张英的三女儿张令仪的闺房。并把这座楼命名为蠹窗。在那个时代来说,张家可以说是一个官宦大家族,家里面在朝为官的不在少数,所以说家里应该也是一派辉煌气势的,但是走进这座老宅才发现,其实这里有点农家院落的感觉。

现在的五亩塘因为经历的岁月太过久远,所以有些地方已经有些受损。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