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岩湖畔 满目皆是连绵岩山
恨水新故居
3上一篇 2017年3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恨水新故居

▋王张应
 

丁酉年春节前回到家乡黄土岭村,听到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张恨水故居落成。

其实,张恨水的出生地,并不在黄土岭村。这里只是他的祖居地,他出生于江西广信,童年和少年时代在江西度过。其间,张恨水也曾多次回到祖籍黄土岭,他很喜欢黄土岭的老宅子,尤爱那间窗外有棵桂花树的老书房,那便是张恨水笔下的“黄土书屋”。

对于张恨水的“黄土书屋”,一点都不觉陌生。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前半段,几乎天天都到那个地方,那里曾有黄土岭小学校。校舍是一所破旧的古祠堂,当年,张恨水还曾在那座祠堂里上过私塾。在祠堂和恨水祖居老宅之间,隔着一口麻石砌岸的清水池塘。上小学时,那一片都是黄土泥墙的房子,以为其中某一间便是“黄土书屋”。

其实不然。民国年间,张恨水在北京立足之后,即把母亲和弟弟妹妹一大家子全接到了北京。祖居老宅子那种黄土砖墙的房子,不沾染人气,便无活力,终在一场雨后坍塌下来。

新建成的张恨水故居,看起来,就像先前的某个时代这里曾经有过的这样一户人家。

故居坐北朝南,门前有一方青石板铺面的小广场。故居前后两进,每排五间房子。中间有个长条形的天井,供采光和下水用,体现了旧时皖西南地区“四水归堂”的居家理念。进了故居,先找张恨水的书房,对张恨水的书房存有很深的阅读记忆。书房在前排,大致照顾了张恨水文字中有关“黄土书屋”的描述:“南面是个大直格子窗户”,窗外“有一棵桂花树”。当年,“黄土书屋”窗外的那棵桂花树,给张恨水的印象实在太深了。甚至,连他的笔名“恨水”,也因这棵桂花树而来。面窗观树,季节在眼前更替,“林花谢了春红”之类的自然现象,让张恨水产生了“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感慨。张恨水的文学创作正是起步于老书房,他在老书房里就写了好几部小说,一部是章回体小说《青衫泪》,一部叫《紫玉成烟》,还有一部叫《未婚妻》。此外,还有一篇笔记,题目就直接与窗外那棵桂花树有关,叫《桂窗零草》。

后排有一间堂厅,余下的是几间卧室。张恨水母亲戴氏的卧室,还有张恨水和他二弟张啸空的卧室,都在后排。在吾乡,村民看待宅院里的房间顺序,如同酒席上的座次,以里边为上,尤以东北角处为最大,归长兄居住。恨水是孝悌之人,孝敬母亲,爱护弟弟妹妹。房间排列分配,定由母亲做主。堂厅里,悬挂着一块牌匾,题名:“百忍堂”。牌匾的下方是一幅中堂。画上,有松,有竹,有梅,是一幅《岁寒三友图》。两边的对联曰:“欲知世味须尝胆,不识人情且看花”。看花,就看梅花吧,梅花香自苦寒来。如此图文虽寻常可见,在那个时代它出现于黄土岭这块乡野之地,还是彰显了张恨水良好的家风家教。

看过故居之后,心里似乎有一点小小的失落。这位“中国的大仲马”,“民国第一写手”,一生创作了一百多部中、长篇小说,著述三千多万字,被誉为现代通俗文学大师张恨水先生,他的故居竟如此简朴!

回头一想,似乎又理解了。恨水先生向来作文高调,做人却很低调。在世人眼里,恨水先生最是一个“爱惜羽毛的人”。当年在一次公开场合,老舍先生对“恨水兄”做过如是评价。张恨水其人,向来重情重义,一身正气,始终坚持“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曾经的一些人,只会说张恨水是“鸳鸯蝴蝶派”,却不知道张恨水是一位“国如用我何妨死”热血沸腾的爱国文人。

恨水的一生,有过富足,也有过困窘。无论贫富,节操不移。他曾经拍着自己的胸脯,十分自豪地对着自己的良心,吟诵出明白如话的朴实诗句:“卖文卖得头将白,未用人间造孽钱”。

乡人听得懂,且很喜欢这句话。仅凭这句话,在家乡黄土岭,在乡人心中,张恨水永远拥有他的一席之地。家乡人会像爱惜自家房舍那样,爱护张恨水的新故居。像爱惜自己的“羽毛”那样,爱戴乡贤张恨水。

恨水精神,永驻故里。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