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经历过程度不同的疼痛。2004年,世界疼痛大会将“疼痛”这一病症确认为继呼吸、脉搏、体温和血压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门诊统计发现,2/3的门诊病人有疼痛的症状,然而这其中有一部分病人却经受着“莫名”的疼痛折磨——觉得自己哪都疼,却查不到疼痛的根源,这很有可能是“心因性疼痛”捣的鬼。
故事:大妈浑身疼 检查却一切正常
储召学是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的一位医生。不久前的一个下午,她的心理诊室来了位大妈。
“医生,我头疼,肚子疼,腰也疼的很。”大妈坐下来就倒豆子似地说起了自己的病症。她的求助让储召学有些困惑,全身疼应该去综合医院疼痛科才对,为什么要来她这里看病呢?
在储召学的再三询问下,大妈慢腾腾地说出自己的痛苦:“我姓蔡,今年65岁了,半年前出现下身痒,去当地诊所看病,医生讲霉菌感染,开些口服药物让我回家治疗。三天后,我渐渐感到病情加重,小肚子及腰部开始疼痛,想到几个月前曾经在楼梯口摔了一跤,就想自己身上疼痛一定是哪里摔坏了,又去县医院做全面检查,可医生却告诉我一切正常。”
“我回家后就失眠了,感到莫名害怕,心情烦躁,疼痛越来越重,四肢也酸痛,头绷得紧紧的。整天呆在家中,全身无力,不想做事,怕听到人吵,更不想出门见人,每天觉得自己一点劲都没有,这样活着还有啥意思?”
蔡大妈说,邻居看到自己这样,便介绍她去看看心理医生。可她刚刚说完自己的病情,就又开始担心自己的病症是不是还没有查清楚,是不是自己看病找错了地方,整个人都处在焦虑的状态中。
根据蔡大妈的叙述及医院检查结果,储召学初步诊断她患的是心因性疼痛。经过半小时的心理咨询、疏导后,蔡大妈脸上的疑云逐渐消散,顿时感到疼痛减轻了许多。
揭秘:情绪冲突或心理问题
与疼痛的发生有关
那么到底什么是心因性疼痛呢?“情绪冲突或心理、社会问题与疼痛的发生有关。为了摆脱疼痛,患者会花费大量的精力时间和金钱积极寻求帮助和治疗。”储召学介绍说,心因性疼痛多以超过3~6个月的慢性疼痛等躯体症状为主要表现,症状广泛多样且多变,主要为头痛、背痛、胃肠疼或眩晕等,严重时甚至可出现局部麻痹。
他们与普通疼痛病人的区别在于其自我感觉症状是全身性的,“疼痛”发作时常常感觉覆盖全身,而痛处也不固定,在讲述自己症状时则滔滔不绝,细心询问会发现他们有失眠和焦虑的表现,还会有兴趣减退、性欲下降、焦虑等轻微抑郁症状,有晨重晚轻的特点。
一般来说,易被心因性疼痛缠上的人也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他们性格敏感,较为情绪化、内向甚至抑郁,他们常常会将自己的症状无限夸大,甚至产生联想,如检查出心肌供血稍微有一些不足,便自认为是心绞痛,并将痛性夸大;还有一些人对道听途说的信息也很认真,一旦听到某人患了不治之症,就会联想到自身症状与他人相似,年龄相仿,或者吃了相同的食物等,可能会有相同的下场,紧张情绪长时间得不到缓解。
提醒:处理不好“心痛”会真的转化为“身痛”
一位男病人7年内l0次住院,但主诉的疼痛程度和客观查出的体征不相符合,对症治疗亦不见效。他妻子反映:病人每次住院都发生在工作不顺心的时候。医生最后认定,病人起初患的是心身症型疼痛,后来转为疑病性疼痛,与他对处境困难和工作不顺心的“逃避”有关。
而另一位女病患多次因不可忍受的胃痛住院治疗,且不断复发。医生经过调查发现,这位女工的疼痛与她的社会地位下降以及工资降低有关,她的疼痛属“抑郁性疼痛”。
心病还需心药医。储召学表示,心因性疼痛的治疗原则要以心理治疗为主,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如出现焦虑、抑郁、疑病等症状时,需辅助药物治疗,建议去精神心理专科医院就诊。
此外,学龄期儿童也会出现与此类似的心因性疾病,呼吸、循环系统的症状最多见,表现为胸闷、过度换气、心悸。其次为神经系统症状,患者多主诉头晕、头痛,有的阵发性走路不稳、晕厥,还有的表现为发作性哭笑、惊恐、幻视、躁动,肢体无力、麻木、疼痛,手足痉挛,个别病人表现为多样化症状。从患病诱因看,有明确诱因的仅占1/3,包括家庭不和睦,父母离异,不适应学校生活,家长过分关注,家长神经质等。患儿大多具有内向性格,个别人脾气暴躁。
有上述症状孩子的父母首先要带孩子去医院仔细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其次,注意家庭暗示问题,不要过分关注,否则会重复已经消失的症状。同时,家长要纠正神经质倾向,自身要放松。愉悦的家庭氛围,有利于预防孩子心因性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