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安徽出版集团书画藏品暨《安徽画报》复刊展研讨会在合肥举行。出席的20余位嘉宾一致认为,此次展出的近代知名大家59幅书画作品,有多幅创作背景是当年各位名家为庆贺创刊于1958年《安徽画报》复刊十周年而作,可见《安徽画报》在当时的影响力。对于《安徽画报》的复刊,嘉宾们纷纷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提出了中肯有效的建议。
曾经的画报影响巨大
“当时黄山还没有正式进行旅游开发,《安徽画报》组织了几位记者去黄山实地采访,跑遍了黄山所有的自然人文景点,形成系列报道《我从黄山来》。一经刊发,在全国影响很大,接到了很多著名的学者、专家的电话和来信。”作为《安徽画报》三起三落的亲历者和见证人,原安徽画报社社长兼总编辑李冬生详细地讲述了它辉煌的过往。
原安徽画报社美编兼摄影记者、原安徽省摄影家协会主席兼秘书长康诗纬认为,它是安徽重要的文化符号,在安徽画报社工作了20多年,拍下的20多万张底片,足以证明自己的成长轨迹。
对画报怀有真诚的感情
著名画家王涛也表示,身为美术工作者,如果当时能登上《安徽画报》,是一件非常荣幸和神圣的事情。“这次展出的名家作品都是非常绝妙的。像黄叶村《紫藤》,构图的气息特别好,足以看出他对画报的真切感情。”
参展画家的后代、同时也是职业画家的孔成回忆道,此次展品中孔家有三位画家的作品。祖父孔小瑜的作品是1983年住院时,应安徽画报社邀稿而作:“当时我爷爷已经是晚年,这张画可以算是他的绝笔之作。画完以后,因为眼睛看不清加上手抖,所以画上的字是我大伯代替所题的。看到祖父和二伯父孔仲起的画,回忆当时的情景很感慨。”
成为提供文化高地的立体平台
对于复刊后的发展方向,卓克艺术网董事长牛育民提出,现在是个读图时代,今后画报可以专注于文化和旅游,为安徽发展成为文化高地提供平台:“比如对非遗文化、艺术家的报道,可以做得更专业点。”
而卓克艺术网总经理张鹏感觉《安徽画报》是安徽人民的财富,也是安徽文化的财产。今后应该发展新型立体式的传播:“不仅是一份杂志,还将以微信、微博、视频、手机客户端等多种形式呈现,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多声部的画报阵地。”
为艺术家搭建良好的艺术通道
谈起《安徽画报》复刊的初衷时,安徽文化旅游投资集团董事长、安徽时代艺品文化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包云鸠表示,在安徽人的心目当中,《安徽画报》是一个记忆地标,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选在全国平面媒体低迷徘徊时期复刊,是一件逆水行舟的事情:“这表示我们不忘初心,一直在往前走。体现出了安徽出版集团的担当和责任,也可以看出整个集团目前的发展。今后,画报将与更多的艺术家合作,为他们搭建良好的艺术通道,保持办刊宗旨,提升品格和档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