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在天长市人民医院心内科的24号病床上,记者见到了66岁的天长市铜城镇村民潘成林,他第二天一大早就要做冠脉造影手术。病床上的潘成林神情轻松,谈笑自如,完全不担心第二天的手术。他告诉记者,早在2013年他就来过天长市人民医院问诊,后又去了离天长只有55公里的扬州做了复诊。最终,在家庭医生的建议下,他还是决定回到天长治疗。“我看过电视,知道我们天长是全国医改的试点县,既然政府给了我们优惠,我们一定要用的!”潘成林说。
在天长,老百姓并不知道什么叫“医共体”,但是他们知道天长的大小医院如今是“一家人”,通过双向转诊的良性机制,可以破除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他们也知道在自家门口看病费用低,报销比例大,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贵”的问题。
从盲目就医到有序就医 看病难和贵逐步得缓解
记者看到,在天长市人民医院的电梯内,挂着哪个科室在哪个楼层的指示标牌,一目了然。“过去有50%以上的胸闷、胸痛、肺部有问题的病人都跑到我的心内科来问诊,这个筛选的过程往往要耽误医生和其他病人的很多时间。”潘成林的主治医生、心内科副主任医师陈开告诉记者。
“通过医共体,我们市医院看病难、资源紧张的问题得到了很大缓解,病人来之前,乡镇的医生已经帮我们做了基础的筛查和判断,到了这里就可以直接诊疗。另外,一般的疾病可以直接分流到乡镇,不需要占用市医院的床位和资源了。”陈开说。
据陈开介绍,潘成林之前正是由于无序就医、盲目就医,导致在天长和扬州之间来回奔波。“后来听从了签约村医的建议,他回到了市医院,不仅节省了很大一笔费用,而且看病还有绿色通道,不用等床位,简化了很多程序。”陈开说,一个冠脉造影手术在扬州做大概要4000多元,而回到天长做只需要自付1000多元,医保报销比例达到70%以上。
陈开还告诉记者,像潘成林这样的冠心病人,过去从住院、手术到出院大概要10到14天,而现在5到7天便可以转回乡镇卫生院,既方便了病人回家休养,又缓解了市医院床位紧张问题。
“1+1+1”,市、镇、村上下联动成一家
在天长市人民医院医共体办公室的墙上,贴着医共体构架图、“1+1+1”结对帮扶表、对口支援表、培训计划表等。据了解,天长市2015年成为全国医改的试点县,以市人民医院、中医院和天康医院3个县级医院为牵头单位,分别与基层医疗机构签订结对协议,组建3个县域医共体,“上联三甲、下联乡村”。
据介绍,天长市人民医院下属有3家中心卫生院和18家乡镇卫生室,2016年,该医院114名中级以上职称的医生与乡镇卫生院医生及村医形成结对帮扶的师徒关系,也就是“1+1+1”的模式。
“作为牵头单位的医生,每周至少一次去中心卫生院,每月至少一次去乡村卫生室。下派的任务主要包括:上午坐诊、查房、预约手术;下午病人少的时候,要对基层医务人员进行医疗和护理的集中培训。”天长市人民医院副院长王浩介绍说。
在结对的医生手机里,都会有一个医共体微信交流群,里面有二三百号人。记者看到,“1+1+1”内的医生们会在群里实时交流,对病人进行预约或者上下转诊。“老百姓都知道哪个专家哪一天会到乡镇卫生院,他们会根据个人需求前去问诊或预约,如果预约的病人比较多,还可以随时调整计划,如加派专家、调整坐诊时间等。”王浩说。
医保基金有结余 百姓看病更省钱
“小病不出乡村,大病不出县。就医更方便,看病更省钱。”这是天长市医共体实施的根本目的。据悉,天长市的医共体改革,主要通过整合城乡医疗机构、区域信息平台以及医疗服务资源,让大小医院成为“一家人”,改变了过去市、镇、村医疗服务机构各自为政、争夺病人的对立竞争关系。
由于医共体内的小大医院成为了一家,产生的医保基金结余也会放在一起。“医保基金管理中心将医共体预算总额交由县级公立医院统筹使用和分配,到了年底结算,超支部分由县级公立医院承担,结余由县级医院、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按60%、30%、10%比例分配。”天长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辅仁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这就会促使三级医院共同节约开支。”
杨辅仁以阑尾炎手术为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天长市做手术大概是4000元,但在南京要1.5万元,按照新农合政策的报销比例,在南京保底报销40%,实际支付医保基金大概6000元,老百姓自己支付9000元;而在天长,按照70%的报销比例,医保基金支付2800元,老百姓自己支付1200元。”如此一算,医共体内的医保基金压力有所缓解,老百姓也更愿意回县治疗。
92.24%的高就诊率 市委书记也是受益人
天长市区距扬州只有55公里,距南京也只有70多公里,在实施医共体之前,天长的百姓很多会选择去这两个地方就医。
“我的3个儿女都在天长,回来治病很方便,刚刚陈医生还叮嘱我今天晚上要好好休息,明天9点半我是第一台手术。”潘成林笑着说。记者随后了解到,潘成林第二天的手术很顺利。不仅天长的普通老百姓感受到了医改的成效,连天长的市委书记都是自家医改的亲历者、受益者和推动者。
“去年我的脚趾做内骨架手术,简称上光板,就是在天长市人民医院做的,这足以说明我对市医院的信任,和医院的自信。以前,这样的脚趾骨折手术一般人是不放心在市医院做的。”天长市委书记金维加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金维加介绍,天长2016年的县外就诊回流、县内基层首诊幅度实现了“双增长”,“截至2016年12月底,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2.24%,较2012年增加2个百分点。乡镇卫生院的服务量开始增加,住院病人10263人次,较上年同期增加17.3%。双向转诊机制初步建立,医共体内下转人次明显超过上转,初步形成了‘小病首诊在基层、大病在县内、康复治疗回基层’的良性就医格局。”
记者手记:
“建好医共体,服务老百姓”,天长市从乡镇到市区的路上,随处可见这样的宣传标语。记者第一次来到滁州天长,干净、整齐、健康,是天长给人的第一印象。如今,从市委书记到普通村民,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天长医改的受益者。
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感到,天长医改的春风真正吹进了每个人的心里。除了作为牵头单位的市医院,记者的后续报道中,乡镇卫生院能力的提升和家庭医生的签约服务,更是实现了老百姓家门口看大病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