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与合肥张家
2017年1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与合肥张家

周有光与张允和
1946年,三连襟与三姐妹于上海合影(前排:张元和、顾传玠;后排:张允和、周有光、沈从文、张兆和)
 

1月14日,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去世。

周有光先生的夫人张允和出身名门——合肥张家。张家曾祖张树声是晚清高官,曾任安徽巡抚。家业传到张允和父亲一辈时,张家迁至苏州九如巷,因此“合肥张家”又称“九如巷张家”。张允和的父亲张武龄是民初教育家,创建了苏州私立乐益女子中学。允和与大姐元和、三妹兆和、四妹充和被人称为“合肥四姐妹”,是最早一批中国公学预科女生,其知名度仅次于宋氏三姐妹。

而四姐妹所嫁之人,也是赫赫有名。除了允和的先生周有光,元和嫁给了昆曲名家顾传玠,充和嫁给了德裔美国汉学家傅汉思,兆和则因为嫁给了沈从文,名声最响。                 ▋据澎湃新闻

十次大搬家、二十次小搬家

允和的第一个孩子,恰巧在她结婚周年那天诞生。

兆和说,允和在十二岁之后就没有过太平日子。先是母亲去世,接着继母进门;结婚之后,她必须和婆婆及四个大姑子一起生活。她说,大难的第一段是从1937年秋日军进攻中国的那夜开始的。从那时起直到战争结束,她至少经历了“十次大搬家、二十次小搬家”。刚开始逃难时,她带着二十件行李,一行七人——两个小孩,两个保姆,丈夫,婆婆和她自己。等到回乡时,只剩下了五件行李,四个人。她失去了女儿,一个保姆病死了,另一个保姆则在四川安家落户了。

允和逃难的第一站是她的出生地合肥,逗留的时间很短。日本飞机开始轰炸时,允和把孩子和婆婆送到了合肥西郊,住在周公山下的祖宅中。

允和带着孩子们刚刚在合肥安顿下来,有光从上海发来一份电报,要求她们前往武汉,再转道去四川,他将和她们在那里会合。

允和从武汉乘船溯流而上,去往重庆。十天后,船抵重庆。在重庆,允和及家人换乘一艘小船,在长江支流上向北航行了五十公里,抵达合川。她的朋友戴婕在这里工作,她愿意替允和照顾孩子和婆婆,好让她抽身到成都的光华中学教书。

次年春天,她丈夫也到了四川,在重庆工作。允和把儿子和婆婆送到重庆郊区,自己和女儿则陪丈夫住在城里。空袭是司空见惯的,有光又老是出差在外,允和必须独自解决所有“最难的问题”。

女儿小禾不幸夭折

1941年5月,允和一家人住在重庆郊区,周有光又一次出差在外。有一天,他们的女儿小禾突然肚子痛,体温急剧上升,可附近根本找不到医生。三天后,允和终于设法把女儿送到重庆的医院,但是太迟了。小禾得了盲肠炎,此时已经开始溃烂,感染也已扩散。小禾在病床上挣扎了两个月才死。看着孩子慢慢死去,这是允和一生中最黑暗的时期。即使到现在,她还是不愿意提及此事。

儿子中弹死里逃生

一年半后,允和全家迁到了成都,一天她儿子突然被流弹击中。子弹穿过他的腰部,内脏上被打出六个洞。有一阵子,医生也没有把握他是否能挺过来。允和的丈夫此时又一次奔波在外,当他在重庆得知消息后,立刻冲到充和家猛拍房门。

周有光之所以来找充和,是因为他知道,只有充和才能帮他在次日早晨去成都的公共汽车上找到座位。充和通过一位酷爱昆曲的朋友办到了,那人是水力发电公司的头头。两周后,有光给充和写了以下这封信:重庆车站别后,我带着一颗沉重似铅的心,经过漫天的雨天路途,到家已在廿九日晚六时。在家门口,没有进门,我隔门问房东家里的男工:“小平怎样?”他说:“在医院里。”在他的语音里,我听出小平安全的消息,这才松了一口气,否则,我真不敢进这个大门。我上楼,只有老母亲一人在做鞋……我转身到医院,在半路上遇见允和,也已经没有紧张的情绪,但仍是非常兴奋……

丢了出版社编辑工作

抗战之中,有大约两年时间,她收过合肥老家的地租。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这一行为使她被定为地主。从1952年起,她被贴上了“反革命”和“老虎”的标签,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编辑工作也丢了。

当编辑之前,允和是上海一所高中的历史教师。她加入了一个教学研讨会,与其他历史教师定期讨论如何修订历史教材。允和后来说,“一高兴,写了两万多字。”她把这篇长论文寄给了一家教育杂志社,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资深编辑读了这篇社论,很欣赏允和的观点。人民教育出版社于是聘请允和担任编辑,帮助他们编写中学历史教材。允和面对新工作非常兴奋,觉得自己“开始了一个全新的职业生涯”。但是被贴上“反革命”标签之后,一切都化为泡影。允和回忆道:“我从此没有了工作,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运动我就下岗了。”于是她决定退休。

选择做一名家庭主妇

从1956年到1964年,允和一直担任北京昆曲研习社联络组的组长。1964年昆曲研习社关闭,1979年恢复后,允和重新出山,并被选为社长。

如果有人问允和,1952年以来都做了些什么,她会坚持自己只是“家庭妇女”,是“一个最平凡的人”。她靠丈夫的收入生活(周有光是语言学家,他精通英文,兴趣广泛,有“周百科”之称。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大转行,新政府当时急于展开文字改革,因此周有光成了不可或缺的人物。)。

1969年,她的丈夫被下放到宁夏,在邻近内蒙古的一个小村中接受劳动改造。周有光在那里呆了两年四个月。允和本来可以陪他去,但是她选择了留下,照顾他们的孙女。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