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叫“台”的地方,因为传奇而传世
2017年1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一个叫“台”的地方,因为传奇而传世

▋张亚琴
浔阳台
黄山画派大家梅清《黄山文殊台》
 

朋友去草原游玩,路过一个叫“鲜花台”的地方。那是一片广阔的台地,每到春季,鲜花遍地。

朋友说,当时在落日余晖的映照下,月亮已经悄悄从雪山上空升起。近处的鲜花、牛群、草甸、毡房与远处的森林、雪山一起,沐浴着日月光辉的润泽,演绎出一幅童话般的美丽画卷。

没有去过喀拉峻草原的鲜花台,自然向往之。可是站在黄山的文殊台上,近看千年迎客松的屹立之姿,远观缥缈轻云的丰盈之态,心想的是,“台”上的风景果不一般。

于是,就有了下面有关“台”地风景的汇总。它们之所以至今仍然传世和闻名,除了景观,便是传奇。         

浔阳台李白入黟县的垂钓之处

相传,这里为李白入黟县的垂钓之处。

李白当年来黟访友,曾在此边饮酒、边垂钓,并写下“磨尽石岭墨,浔阳钓赤鱼,霭峰尖似笔,堪画不堪书”的诗句,最为有趣的是,钓台旁边长着一种很特别的竹子,那竹叶上长着斑斑黑点,传说当年李白题诗时,潇洒地一甩笔,将墨水溅到了竹叶上,从此,这儿生长的竹子叶片上便带有一点一点的墨痕。

浔阳台水深莫测,有巨石如青狮和白象待于两侧,河对岸有一龟形山崖,头西尾东,仿佛蹒跚向前挪动。

据说李白当年在这儿没钓到鱼,也许他本来就是意在钓而不在鱼,但后人却写诗为他没能钓到鱼作解释,说是“不是水深鱼不饵,溪头日日食桃花”。 浔阳台边的鱼因为吃惯了顺流而下的桃花,所以才不肯吞食李白的钓饵,可见当年附近是桃花夹岸。

浔阳台对面的河中央耸立着一块题有“浔阳夜月”的碑刻,相传为明代书法家董其昌所题,这“浔阳夜月”四字确是题得很有创意,相传当年董其昌与一批文友秉烛夜游,行到浔阳台边,看山高月小,听空谷鸟鸣,台下,深潭如古镜,明月倒映其中,惊叹此为人间绝美之处,急唤人笔墨侍候,趁兴题下这“浔阳夜月”四字。

李白和董其昌等人是否真在浔阳台逗留过,无从知晓,而浔阳台之美确实是黟县一大景致。

文殊台徐霞客赞为“绝胜处”

在黄山玉屏楼前悬岩上,倚立着文殊台。

它的全名“文殊梦象台”。其台为一巨石,中间平坦,左右凸起。台前空旷,是观赏南海风景的极佳处。

传说1594年,一个法号普门的禅师在山西代州梦见自己困在一座大山中,无路可走,四周都是铁青铁灰色。就在禅师身形难动,不得解脱之时。空中忽显彩云,云彩上文殊菩萨手指南方,大呼:“向南!向南!向南!”法师回首向南,立刻身心徐起,平步青云,盘腿趺坐于一座祥云环绕,风景如画的一方石台上……

禅师醒觉后,每逢茶饭时,便会出现梦境。于是,禅师开始向南寻梦。

禅师寻梦用了二十个年头。1613年8月27日,67岁的普门禅师用木钩奋力引身攀上悬崖上的这方平台。困顿而坐处,石窝半圆,正是梦中文殊菩萨所指引那方跏趺坐迹。环目四顾,一切均与梦境相合。为感谢文殊菩萨的指引,禅师在台后的玉屏峰下建起一座文殊院。

五年后,见多识广的徐霞客来到这里,他赞叹:“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

任公钓台贤能太守归隐处

歙县的钓台,与任昉有关。

任昉是谁?

他是南朝著名的文学家。一生广交士友,与梁武帝萧衍、沈约、谢眺、王融、萧琛、范云、陆陲等八人交往甚密,世称“齐梁八友”,也称“竟陵八友”。

任昉一生酷爱典籍,极爱藏书,并且多方面的书籍他都加以存藏,家虽贫,聚书至万余卷,一种书存有不同的版本和抄本,以至于在官府书库内查找不到的书,在任昉的家中或许可以查到。

所以,任昉以藏书名噪一时,成为当时著名的藏书家之一。

任昉钟情山水,喜欢垂钓。后来,任昉“出守新安”,居所就是现在的许村。

相传任昉在许村隐居时,空闲之余喜欢到村东溪上垂钓,他找到一块礁石,临水下钓,钓位可坐可站可靠,面对青山绿水,西溪渔唱,好不怡然自得。他被眼前这一方清澈的山水深深地震憾,动了“采菊东篱”之念,便辞官归隐于此。

后人为纪念这位归隐太守,称这块礁石为“任公钓台”。从上往下看,这块大石头似大象的头部,河对面水中的石头像狮子头,当地村民一直相信,狮象把门,有水口很严的意思。

任昉病故时,只有48岁。许村人为了纪念这位贤能的太守,把山川、地名、建筑都以他的名字来命名。

清凉台纵观日出的最佳地

胜地借将居士号,灵山藏遍上清书。

古诗吟咏的即是清凉台。

清凉台又名“法合石”,位于黄山狮子峰腰。自曙光亭西行约200米,即至一岔道口,继续西行20余步,即至清凉台。

台前为峰云变幻的后海,台下是十八道弯的石级盘旋而上,右侧上方排列着犬牙般的石笋矼,往上展现着惟妙惟肖的“十八罗汉朝南海”,这些皆可尽收眼底。

清凉台在北海宾馆旁边,人称黄山上的一个“风景窗”,是观云海、日出的理想之地。上清凉台,必经镌有“清凉世界”、“胜妙殊绝”、“气象万千”等摩崖石刻的一侧岩壁,那石刻每一幅都很精妙。

到达清凉台,一幅横幅水墨山水赫然眼前,这是黄山北海景区全景式画卷。

射蛟台射蛟江中而得名

枞阳县城西达观山之巅,因汉武帝刘彻在此射蛟江中而得名——射蛟台。

射蛟台,一称射蛟浦。旧时,山上有一块平整巨石,上面有两块天然痕迹,酷似一双大脚印,相传这是当年汉武帝弯弓射蛟时留下的足迹。此石后被邻近某单位建房时所毁。又据不远处的连城湖小缸窑口出水处有一墩,传为汉武帝射蛟的“落箭墩”。

《明一统志》载:“射蛟台在枞阳镇,汉武帝亲射蛟即在此处。”

西汉元封五年(前106年)的冬天,汉武帝出驾南巡,他沿江而下,抵达枞阳时,忽见江水泛滥成灾,波涛汹涌。汉武帝登上枞阳江岸边达观山,他怀疑江中有蛟龙在兴风作浪,于是捻弓搭箭,射向江中,顿时风平浪止。汉武帝非常兴奋,即兴《盛唐枞阳之歌》记载此事。可惜此诗今已不存。

燕喜台砀山城郊留下李白笔迹

在安徽砀山县城郊的燕喜台,又称宴喜台。

唐天宝年间,李白自曹南至宣城,途经砀山,县令刘砀山素闻李白声名,乃于宴喜台上张灯结彩,设宴相邀,酒酣耳热,共同泛舟台下华池,李白乘兴作《秋夜与刘砀山泛燕喜亭池》及明月诗数首,诗中有“月色望不尽,空天交相宜”之句。后人因称华池秋月之景为“秋池邀月”。

《江南通志》载:“台上有石刻宴喜台三大字,相传李白笔”。今存碑高175厘米,宽80厘米,楷体大字,为北宋真州知府李釜手书。

自唐以后,历朝都曾对燕喜台加以维修,最后一次修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后圮于水灾。现仅存旧址。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