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鹏
“贫困户里还真有不要钱、不要物的!”山西省岢岚县文化局副局长马晓明就碰上了这么一件“奇事”。县里扶贫工作会一开完,马晓明就与他帮扶的3家贫困户对接。第一次上门“认亲”,总不能空着手,临行前,他带了600元钱和3袋白面。可入户“认亲”却出了点意外——前两户都高高兴兴地收下了,到了刘顺喜家却被拒绝了:“吃救济,饿断气。当贫困户不光彩,我不能要!”(1月8日《人民日报》)
扶贫济困是分为两种方式的。一种是给钱给物,一种是给项目给致富途径。
然而,现实生活中,一说到救助困难群众,参与的单位,参与的个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给钱给物,结果是让一些“懒惰的贫困户”形成了救助依赖,给少了不高兴,给多了还是嫌少,以至于出现了很多尴尬的事件,甚至让一些贫困户养成了懒惰的心理,依赖的心理。
其实,我们平时说的“送鱼不如送网”就是这个道理,对于扶贫济困来说,我们更应该考虑的是长远,而不是只活在“扶贫济困的当下”,给的钱再多都有花完的时候,给的东西再多都有吃完的时候,给的衣服再多都有穿烂的时候,花完了,吃完了,穿烂了之后怎么办?
“贫困户拒绝钱物”,我们应该从中读出贫困户脱贫的致富诉求,这不仅是一种尊严的需求,更是彻底摆脱贫困,拔掉穷根的强烈愿望。国家已经制定了宏伟的扶贫蓝图,要求在一定期限内消除贫困现象。对于那些遭遇突发事故的家庭来说,救助制度需要实现“救急”,可以给钱给物。但是,对于不属于“救急”范围的贫困户,则需要考虑他们的终身脱贫问题。要让他们依靠勤劳汗水实现致富的梦想,要让他们依靠自己的付出能够有尊严地活着。这就需要送岗位、送项目、送科技、送理念,让“拒绝钱物的贫困户”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而不是无奈地领取救助资金。
“贫困户拒绝钱物”倒逼扶贫济困也真正撸起袖管,多想脱贫的办法。钱物救得了一时,救不了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