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前后红军使用过的经典武器
2017年1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长征前后红军使用过的经典武器

使用晋造汤普森冲锋枪的红军战士
 

红军没有供给,没有外援,武器的改善,主要依靠缴获。在这过程中,各种枪炮转到红军手里,成为战斗的利器。 ▋据《新民晚报》

步枪:战士的 “第二生命”

现代军队里,步枪是最基本的武器,可是刚参加红军的战士往往只能通过与敌人的生死搏斗,才能用缴获的步枪武装自己。

红军用过的步枪中,“汉阳造”是当之无愧的“明星”。1931年5月,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在第二次反“围剿”中缴枪两万支,多为“汉阳造”。“汉阳造”是汉阳兵工厂从1896年开始生产的7.92毫米口径步枪的简称,它结实耐用,能在400米外准确命中目标,加上枪身长,白刃格斗时比较占优势,这对子弹不多,通常打完三发就要冲锋的红军来说是难得的“好家什”。长征路上,“汉阳造”一直是红军最可靠的伙伴,被称为战士的“第二生命”。

冲锋枪:狭路相逢,火力制胜

在国民党军的报告里,曾出现“红军装备虽劣,但往往集中‘手提机枪’猛扑一点,致频频得逞”的语句。所谓“手提机枪”,是当时人们对冲锋枪的称呼。具体到红军,他们用过最多的冲锋枪非MP18/I伯格曼和晋造汤普森莫属。

伯格曼冲锋枪诞生在一战时期的德国,结构简单,稳定性不错。更重要的是,伯格曼冲锋枪射速达400发/分,有效射程200米,如果采取集火射击方式,能在短时间内形成巨大的火力优势。伯格曼一进入中国,就成了畅销货,内地兵工厂也纷纷仿制,由于该枪枪管外面套着多孔散热筒,以至于流传着“花机关”的说法。

与伯格曼相比,红军使用晋造汤普森冲锋枪的时间较晚,1936年2月,到达陕北的红一方面军发起东征战役,在历时75天的战斗中,重创山西军阀阎锡山,缴获大量晋造汤普森冲锋枪。该枪仿自美国汤普森M1921型冲锋枪,射速达600发/分,射程150米,是不错的近战利器。红军老战士回忆,晋造汤普森冲锋枪火力虽猛,但子弹消耗太大,对家底不厚的红军来说有些“吃不消”,况且子弹弹头是用锌做的,熔点低,有时发生“打出去就熔化了”的情况,所以该枪受欢迎程度不如伯格曼。

手枪:自卫武器变成战斗武器

在长征中,红军很喜欢俗称“盒子炮”的德国毛瑟1896式自动手枪,别看它的枪管长度不如步枪,射程也只有50余米,但具有单发和连发功能,若将木制枪套倒装在握柄后,瞬间就变成枪托,射手可以抵肩扫射,是绝佳的近战利器。

长征途中,红军把盒子炮集中配备给一线部队的连长、排长或警卫部队,作为关键时刻的“杀手锏”。

红军总司令朱德是善使盒子炮的名将,他在1927年南昌起义时就用过一支盒子炮,该枪一直伴随朱德左右。长征中,每每遇险,朱德就会提着盒子炮上阵冲杀。如今,这支有着特殊历史意义的盒子炮珍藏于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

轻重机枪:冲开封锁线的“利刃”

20世纪上半叶,时髦的机枪一经问世,就被大量引进。到了上世纪30年代初,国民党军装备了种类繁多的轻重机枪,而这些武器都被红军缴获过。

红军用过的综合性能最好的轻机枪,是比利时生产的FN-M30,它是依据美国枪械大师勃朗宁的设计图纸制造的,使用7.92毫米子弹,不仅火力充沛,还能与多数同口径步枪(“汉阳造”除外)通用弹药。长征前,红军就从国民党中央军缴获过FN-M30。

长征出发时,中央红军装备各类型轻机枪294挺(备弹7万发),至多给每个步兵连分配一挺。

让人感到意外的是,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时,比轻机枪更精密、更昂贵的重机枪居然数量更多,达到357挺(备弹15万发)。红军一般编制重机枪连,由团或师掌握,根据战场需要,加强给重要方向。

档案记载,红军用过的重机枪主要是卅节式,它是汉阳兵工厂根据美国M1917重机枪仿制,因其定型时间是1921年(民国十年)10月10日,定名为“卅节式”。该枪的来历挺有意思:当年一个美国军火贩子想把M1917重机枪卖给北洋军阀吴佩孚,吴私下找来汉阳兵工厂总办杨文恺,询问该厂能否仿造,得到肯定答复后,吴便将美国商人以“私贩军火”之罪关起来,机枪交给汉阳厂研究,通过技师度量尺寸和细心研究,几个月后制造成功,吴才将美国商人放走。

卅节式重机枪重15.6千克,采用250发布制弹链,射程2000米。由于卅节式是根据美国原枪进行测绘仿制的,没有工艺图纸作为依据,不清楚零件制造的误差范围,导致质量并不稳定,很难保持高速射击,往往打不了200发子弹就会卡壳。

即便如此,卅节式重机枪仍在长征中立过大功。1935年3月18日,红军行至贵州茅台镇,三架国民党飞机尾随轰炸。中革军委警卫营防空连用四挺卅节式重机枪对准敌机盘旋的空域,红军机枪手一顿猛射,一架敌机立马被打了个“倒栽葱”。

“沪造克式山炮”:走完长征的“战神”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有很多“镇馆之宝”,其中有一门不起眼的山炮至为珍贵。这门由上海兵工厂仿造的德国克虏伯山炮(俗称“沪造克式山炮”)是人民军队现存资格最老,经历战火最多,也是唯一经历过长征全程的重武器。

据相关铭牌介绍,这门制造于1927年的山炮最大射程4300米,全炮可在分解后用四匹马驮载或一匹马拖曳,分解后最大的部件(炮管)重115千克。从性能看,该炮只相当于一战水平,但它在长征中的表现却是众多先进武器所无法比拟的。

1935年4月,红二、六军团联手在湖南境内发起陈家河-桃子溪战役,先在陈家河全歼国民党第58师第172旅,紧接着又消灭了前来增援的国民党第174旅,缴获山炮两门,这是红二、六军团首次缴获到敌人的山炮,全军士气大振。之前,红军还活捉了国民党第41师师长张振汉,他是炮兵出身,在红军的感化下,张振汉愿意参加红军,当了炮术教练。在围攻龙山据点时,他亲自调整炮位,炸开城门,红军领导人贺龙对此大加称赞。

红二方面军在长征中,从当年陈家河-桃子溪战役中缴获的两门山炮中只有一门保留下来。战士们为了不让这门山炮掉队,想尽了一切办法。红军经过的多是山区,用马匹拖曳根本不可能。于是,这门山炮在多数时间里被分解掉,由战士们身背肩扛,硬是以散件的方式运到陕北。

长征一结束,国共达成第二次合作,红军接受改编,这门仅有的山炮编入八路军120师序列,参加了多次战斗,立下赫赫战功。

1959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筹建期间,贺龙元帅认为这门山炮意义非凡,是教育人民的宝贵教材,于是亲自过问,在全军寻找该炮的下落。最终找到了这门编号为“587”的山炮,使其落户军博。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