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就要过去了。在这一年里,我省卫生计生事业稳步发展,记者盘点了2016年安徽卫生健康大事记,帮大家找找回忆。
安徽省首条癌症 抗体药物生产线投产
继安徽首个进入临床试验的抗体类药物去年12月获批后,3月25日,全省首条具备临床用药规模化生产的抗体药生产线开始投产。这也意味着,“合肥产”的注射用重组人HER2单克隆抗体药物(商品名为“赫赛汀”)有望在“十三五”期间上市,造福更多乳腺癌和胃癌患者。
安徽省首家
“公办民营”省级医院开诊
6月26日,安徽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即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正式开诊,这是我省首家省级公办民营医院,标志着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改革迈出第一步。
该院还将筹划建立民间医药特色诊疗中心,面向全国范围招录祖传中医并确有一技之长的民间中医,通过有关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和考核,并对患者疗效进行跟踪反馈,考核合格者今后即可在这里“登上大雅之堂”。
安徽省首家公立医院 “分级诊疗云平台”上线
7月14日,我省首个“分级诊疗云平台”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正式上线。该平台实现了该院与医联体内其他医院之间的在线快速转诊,使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便捷地享受到三甲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
安徽首例 人工生物角膜移植手术完成
7月18日,我省首例人工生物角膜移植手术在安医大一附院完成,这标志着我省角膜移植今后有望不再受供体紧缺限制。
据安医大一附院眼科主任医师廖荣丰介绍,人工生物角膜是国内自主研发的一项新技术,此次为患者成功移植的人工生物角膜来自清洁净养的猪。由于已经去除杂蛋白、糖原等可能引起免疫排斥的成分,人工生物角膜移植后发生排异的几率远远小于人体捐献的角膜,手术的安全性很高。
安徽出台 “全面两孩”服务管理意见
安徽省从2016年开始实施全面两孩政策,为确保政策平稳落地,生育水平不出现大幅波动,省委省政府近日出台《关于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意见》,明确提出严禁将计划生育与户口登记、入学挂钩,支持女性生育后重返工作岗位。同时,为应对新增需求,我省将统筹增加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妇产科、儿科医疗保健服务资源供给。
全省结核病
医联体成立
10月25日,全省结核病医疗联合体在合肥成立。该专科医联体的成立,旨在通过在全省建立科学有效的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等结核病临床工作机制,加速实现结核病诊疗优质资源下沉,方便群众就医。
全面实施
医疗服务价格改革
安徽省物价局会同省卫计委、省人社厅、省财政厅联合印发《安徽省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实施方案》,旨在理顺医疗服务价格关系,转变医疗服务价格管理方式,规范医疗机构价格行为,全面推进全省医疗服务价格改革。
《实施方案》明确我省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到2017年,逐步缩小政府制定价格范围,改进新增医疗服务项目管理。改革价格管理方式,结合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同步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到2020年,逐步建立以成本和收入结构变化为基础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探索通过医保支付标准引导价格合理形成的机制。
出台农村贫困人口 分级诊疗试行办法
我省印发《安徽省农村贫困人口分级诊疗办法(试行)》,将加强对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医疗救治的管理,每户都有签约家庭医生,并实施大病慢性病分类救治。
根据《办法》,我省将继续完善基层的签约服务,分别确定1名村医和乡镇卫生院医生与每户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签约,为每人建立1份电子健康档案,发放1张健康卡,提供基本医疗以及转诊等服务。
安徽县域“医共体”试点增至40个
我省紧抓全国综合医改试点省契机,首创的“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模式扎实推进。 2015年起,首批15个县启动试点;2016年试点县增至40个;2017年,合肥、亳州、宿州、蚌埠、芜湖、池州等11个市的25个县又将跻身试点县,全省县域“医共体”试点将放大至65个。这一构建分级诊疗新机制的改革创新举措,更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我省在今年8月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作典型经验交流。
安徽省发布“十大皖药”
安徽是中医药资源大省,中药材资源极为丰富,全省中药材品种达3578种,居华东地区首位、全国第6位。12月15日,我省发布“十大皖药”,下一步将对“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给予重点支持,培育安徽本地中药龙头企业,树立安徽中药品牌。
五省市抱团 建机制协同联防雾霾
12月20日,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江西省和安徽省卫生计生委在上海召开“2016年长三角区域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专题会议”,签署《长三角区域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可持续发展合作协议》,强化公共卫生领域标准建设,促进城乡、区域均等化,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有效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