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进入持续降息通道,理财收益也一路下滑,尤其是2016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和存款利率持续下跌,A股市场持续震荡走低,宝宝类基金风光不再……如何“保卫”资金收益,避免钱袋缩水,成了不少投资者关心的问题。
银行理财:收益率呈现“跌跌不休”
自2014年初以来,由于资金流动性加大、货币政策趋于宽松、市场利率逐渐走低,各类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也相继下跌并一路探底,银行理财也是如此。过去三年以来,银行理财的收益率呈直线下降走势,2014年1月银行理财平均收益率曾达到5.76%,然而2016年11月平均收益率只有3.66%,三年间收益跌幅达到36%。虽然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下降,但是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仍保持高位。有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国内银行业理财市场累计发行理财产品97636只,累计募集资金83.98万亿元。 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2016年上半年)》显示,今年上半年,银行理财规模持续增长,理财资金账面余额26.28万亿元,较2016年年初增加2.78万亿元,增幅为11.83%,其中,开放式理财产品存续余额11.26万亿元,增长0.94万亿元,增幅为9.11%。
融360监测的数据显示,虽然今年银行理财产品收益一直在下跌,但是4月份以来这种跌势已经放缓了很多,尤其是9月份以来收益止跌企稳。与2015年频繁降息、降准相比,今年央行动作少了很多,除了3月1日降准一次之外便没有动静了,未来一段时间,市场利率不会再像2014-2015年那样大幅下跌,这对于理财市场来说无疑是件好事。
即使在银行理财产品收益下降的背景下,根据市场星报记者的调查,仍有七成受访家庭仍会优先选择银行类产品,银行理财作为最传统的理财方式依旧是省城合肥大多数市民的选择。
贵金属市场:金银市场进入深度博弈
受益于今年“英国脱欧”、“美国大选”等黑天鹅事件频发,投资者避险情绪升温,贵金属黄金的资产配置作用凸显,黄金需求节节升高。据彭博数据显示,黄金资产规模、交易量双升。多数银行看重时机,纷纷加码黄金业务推广力度。在中国银行业中,建行、工行以及中行的贵金属交易在市场份额排名前三。根据上市银行今年上半年年报显示,多数银行贵金属资产增长迅猛,其中光大银行、建设银行上半年贵金属资产较年初实现翻倍增长。
合肥一位资深银行贵金属业务经理表示:“今年选择黄金的投资者明显增多,我们银行有实物黄金、纸黄金、黄金D+T、黄金ETF以及黄金期货现货等多种投资方式,而选择实物黄金仍是最多的。”
进入下半年,避险需求逐渐释放,各类避险资产“中场休息”。眼看时间即将进入2017年,但金融市场并没有丝毫平静的迹象,特别是以金银为代表的贵金属市场更是进入了深度博弈期。国内A股持续震荡,美国大选、意大利公投等“黑天鹅”不断飞出;中国准备收紧黄金进口的消息传出,美联储加息预期的不断增强,利多与利空因素交织存在,金银价格或出现大幅波动。基于深度博弈的市场态势,美联储加息后的行情波动更是扑朔迷离。
债券市场:国债频繁遭“秒杀”
从2016年4月10日起今年第一期、第二期储蓄国债(电子式)正式发行,到2016年11月10日起今年最后一期国债开售,省城合肥各家银行网点都频繁上演了现排队抢购的场面。多位银行业内人士称今年发行的几期国债中,除了首期凭证式国债外,其他几期都没有电子式国债那么受关注,尤其是9月份发行的第三期凭证式国债,销售时间较长,有的网点额度五六天才卖完。业内人士表示,11月10日发行的凭证式国债出现抢购行情,除了在保守理财市场中存在收益优势外,还与最后一期发行有关。由于是最后一期,前期观望的投资者也开始出手。
利率优势并不明显的国债为何总被“秒杀”?
“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银行存款利率、理财产品、宝宝类货币基金收益率走低,另一方面,股票持续低迷,P2P跑路和信用债风险,让国债的安全性优势更为突出。”盈灿咨询研究院陈晓俊分析,国债这一最低风险的债券,以国家信用为背书,安全性有保障。在“抢购国债”现象的背后,也反映出投资者的一种无奈。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表示,“老百姓的投资渠道不够宽广,他们对理财产品和资本市场理解不足,造成国债市场的热销。”(下转T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