瑰集“艺术非遗”历史 记录“百戏之祖”风貌
2016年12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昆曲艺术大典》首发式在京隆重举行
瑰集“艺术非遗”历史 记录“百戏之祖”风貌

▋张利/图 记者 张亚琴/文
 

昨天上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与安徽出版集团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昆曲艺术大典》首发式在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隆重举行。从2004年开始启动,《昆曲艺术大典》编纂工程历时12年,先后有百余位大陆及港澳台地区老、中、青专家学者及出版工作者参与编纂和出版工作。据悉,由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这套书,是被列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文化遗产保护出版项目,而且也是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十一五”“十二五”重大出版工程项目。

百余嘉宾共同见证

出席首发式的领导有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吴尚之,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虞爱华,《昆曲艺术大典》总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王文章,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连辑,中宣部出版局局长郭义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管理司副司长许正明,安徽出版集团董事长王民,安徽出版集团总经理田海明,安徽出版集团总编辑林清发等。

此外,还有戏曲界、学术界、出版界的专家学者,《昆曲艺术大典》的编纂方和出版方代表等百余人,共同见证了这一煌煌巨著首次面向公众。

收录百年昆曲的艺术史

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的昆曲,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被誉为“百戏之祖”。2001年,中国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从启动编篡以来,《昆曲艺术大典》坚持昆曲本体的全面展示,整体性地表现昆曲作为综合艺术的独特风采。所收内容为明代以来六百多年间昆曲最重要的文字文献、谱录文献、图片资料、音像资料文献、昆曲传承人的文化遗存等。

其中,明清及近代有关昆曲艺术的理论典籍、史料文献、谱录文献等是《昆曲艺术大典》最重要的内容。全典版面字数约为9005万字,其中整理编纂文字文献2230余万字,影印文献396种(套)7万多面,图片6000余幅,录音120余小时,录像400余小时。成书149册,包括《历史理论典》15册、《文学剧目典》14册、《表演典》36册、《音乐典》73册、《美术典》8册、《音像集成》2册(含音视频硬盘一套)、《索引》1册。

“视”和“听”的立体展现

当天,与会领导和专家学者均给予《昆曲艺术大典》极高评价,认为《昆曲艺术大典》是迄今对我国昆曲艺术最大规模、最为系统、全面和科学的保护、整理与研究。以“原典集成与百科式编纂相结合”的编纂理念,《昆曲艺术大典》突破传统集成式图书编纂形式,借助文字文献、音像资料、图片资料等多种形式,立体形象、多层次、多侧面地展示中国昆曲艺术在舞台表演、传统文化历史等方面的遗存。

他们认为,《昆曲艺术大典》不仅为昆曲艺术的继承和当代创新发展,为昆曲艺术和中国戏曲艺术理论体系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也对保护、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以出版者的视角精益求精

与会的专家学者们认为,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及其旗下的安徽文艺出版社,以对出版《昆曲艺术大典》的意义和价值的充分认知,对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勇于担当的热忱执着,承担了这套巨著的出版工作。

为此,他们组建起专业高效的编辑队伍,从接收稿件伊始,就全力以赴,并从出版者的视角参与《昆曲艺术大典》的后期修订。和编纂整理方数年来团结共进,精诚合作,按照当代出版物的高标准、严要求对其内容文字、版式体例、装帧设计和印刷制作等各方面进行一遍又一遍的斟酌推敲,精益求精,推动了巨著的完美呈现。

领导致辞

梳理优秀而传承既久的中华文化体系 项兆伦(文化部副部长)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脉络根基所在。近十五年来,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实施了“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连续十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整体性的昆曲抢救、保护和传承工作,推动昆曲艺术在当代传承与振兴,使古老昆曲艺术逐渐焕发新的生机,走上良性发展轨道。整理昆曲艺术遗产就是梳理优秀而传承既久的中华文化体系,研究昆曲艺术遗产就是构建独特而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精神。

《昆曲艺术大典》的编撰出版,既是对传承发展昆曲艺术时代需求的积极回应,也是抢救保护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实践。在这部集昆曲艺术之大成的作品中,影印文献有396种,录音录像近500小时,收录图片4000余幅,并通过2000余万字的撰述文字呈现了昆曲艺术的整体面貌,加深了社会各界对昆曲艺术乃至中国戏曲艺术的了解和认知。

打下一座“昆曲长城”

吴尚之(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组织编篡、安徽出版集团及旗下的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昆曲艺术大典》,是文化界、戏曲界、出版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海内外昆曲艺术家和昆曲研究者、爱好者的共同期盼。

《昆曲艺术大典》坚持科学、严谨的编篡理念,坚持真正原始文献,遵承昆曲艺术遗产本真形态的原则,发掘整理明代以来六百多年间昆曲最重要的文字文献、谱录文献、图片资料、音像资料文献、昆曲传承人等全面的文化遗存和传承经验。准确反映了昆曲艺术的形态和规律,丰富、立体,直观地展现了昆曲艺术的整全貌和伟大成就,可以说,打下了一座“昆曲长城”,这对昆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主编介绍

基本做到全面客观呈现昆曲风貌 王文章(《昆曲艺术大典》 总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

十二年间,课题组反复研讨论证,确立了“原典集成与百科式编纂相结合”的编纂总则,确立了“历史理论典”“文学剧目典”“表演典”“音乐典”“美术典”“音像集成”的分典架构,对现有的昆曲历史理论、文学、音乐、表演、舞台美术等文献资料进行集纳成式的汇集、整理和研究,充分尊重历代传承下来的昆曲文献的本真形态,将昆曲的文字、声音、图像等全面而真实地留存下来。在汇集甄别、梳理校勘、订正释要和编撰方面,力求体现科学性、整体性、系统性、学术性,以期全面地、客观地呈现昆曲文化遗产的风貌。现在看来是基本做到了。

《昆曲艺术大典》还最大限度地收集、整理了各类昆曲文献,不仅有的版本文献是第一次使用,而且有的内容也是第一次被整体性纳入昆曲传承、保护和整理、研究的范畴,比如影印的曾长期藏于艺人之手的身段谱、总本、单头、题纲、串头等,为拓展昆曲作为舞台艺术方面的内容内涵提供了坚实的文献基础。

出版方发言

它是安徽出版人为之骄傲的丰碑 田海明(安徽出版集团总经理)

这套书汇集了全集团之力,选调了近10家出版社数十位专业编校人员,集中在大典编辑部办公。我们的编辑为了保证书稿的完整,复印了几万张原始资料;为了一个原典的求证,尽最大努力查找几乎不可能找到的资料;为了一幅原图的匹配,到实地考察拍摄;为了内容的准确,与作者反复交流、研讨;为了每一段音像字幕的推敲,反复听几十遍核对;为了尽善尽美、少留遗憾,很多次设计、编辑之后推倒重来,可谓千锤百炼、字斟句酌,以工匠精神,去打磨精品。

今天这套书终于如愿问世,它会接受专家的检验评判、读者的阅读点评,我们不能说是最完美,但可以肯定地说,我们倾心尽力,没有辜负大家的重托。

《昆曲艺术大典》不仅是安徽文艺出版社也是安徽出版集团独立承担的最大的一部文化出版工程,它是集团出版史上最值得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一座安徽出版人为之骄傲的丰碑。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