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铭刻的沧桑 遍皆是故事
2016年12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古镇铭刻的沧桑 遍皆是故事

叶家桥
临涣是个古茶镇
涉故台
 

濉溪临涣:六百年古茶飘香

这里有古迹: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两百多年历史的茶楼、观星台、蹇叔墓、李沃子汉墓群、码头汉墓群、浍河沿陶圈井、城西元代墓群、张晋亨墓,城西宋代窑址、山西会馆、城隍庙、这里有古人:“竹林七贤”之一嵇康、秦相蹇叔。

四千年的文化底蕴,六百年的茶艺飘香,这里,当然有无数个故事。

在这里喝茶,无须讲究礼法和程序,只需提上一壶,或站立、或席坐、或在屋里,或在走廊和屋外,细品,回味悠长。

浍河两岸,坐落着临涣镇,一个古茶镇。

居民的饮茶习惯,始于明代,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临涣地下四大古泉颇具特色,回龙泉、金珠泉、饮马泉和龙须泉从井底冒出清澈的泉水,经一小池分为两股流水自然伸展,曲折往复回旋,像龙头的二须,故名为“龙须泉”。用水沏茶,芬芳清冽,甘美可口。

于是,临涣方圆数十里的乡民不论春夏秋冬,一有空暇,总喜欢走进茶馆里品茶休闲,说古论今。

这里,还有一种美食:烧饼

传说,一个温柔善良的村姑,嫁入临涣集市上的一户手艺人家。按照当时的封建礼俗,女子是不能上桌用餐的,所以村姑常常是一日三餐只能吃些剩饭残羹。丈夫也是个厚道人,十分疼爱自己的妻子,看着妻子每天吃些剩饭残羹,心中十分不忍。后来,丈夫在用餐时趁父亲不注意,偷偷把大馍放在袖口中,带给妻子吃。待丈夫把大馍交给妻子时,大馍已是又冷又硬了,两人一起点燃一堆火,把切成片的馒头在火上面烤热。慢慢地村姑发现,加上一些佐料后,烤热的馒头会更好吃。为了家庭生计,村姑便和丈夫在街头支起一个炉子,卖起了“烧饼”,街上的人品尝了这种烧饼,人人拍手叫好,夫妻俩的生意也红火起来。

淮海战役中,临涣人也曾以临涣烧饼为礼品,慰问赶赴前线作战的英雄将士们。

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临涣城墙,夯土筑成,城墙大部分保存较好,呈正方形,东西长1500米,南北宽1409米,周长5818米,有东西南北四门。北有护城河,南以天然浍河为屏障。

肥东元疃:屯兵过万的驿站

明朝时,因元疃交通闭塞缺盐而致私盐猖獗,盐价居高不下,百姓叫苦不迭。有一县令元大人在此立碑,严禁私人贩盐,新开盐路,确保官盐售卖,为民除私盐质劣价高之弊。为纪念元大人之义举,后人以“元”姓命名集名,称圆疃为元疃。

元疃的来历便是这样。

从三国时张辽威震逍遥津,曹操就在元疃集设立驿站,屯兵牧马。在南宋开禧年间,就命名为濠州府清水一镇,当时元疃是驿站,南来北往的通道口,战略位置重要,属兵家必争之地。因此,镇外通常屯兵万余。

曹操派重兵驻扎元疃,令将士挖井七十二口,给人们带来了生活用水,至今元疃古井还存留多口。

元疃马政庙,是为缅怀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夫人马娘娘在此行善积德而修建。相传始建于明初,刘铭传曾令部下重建此寺。

博望区丹阳: 七仙女与董永故事的发源地

2200多年的历史,丹阳当然算得上古镇。

它自秦至唐均为郡县治所,唐贞观元年废县。素有“江东重镇”、“金陵门户”之美称。

《天仙配》取材于此,董山里村就是七仙女与董永故事的发源地。董氏后人不仅为董永建了墓,还完整保存了《董氏宗图》。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董氏族人“吃宗酒”都要挂上《董氏宗图》。宗图上清楚地描画着七仙女与董永“路遇”情景。

丹阳还曾留下秦始皇东巡和李白足迹。

而在古建筑上有“江东第一桥”之称的叶家桥,则始建于明弘治年间,清代和民国年间曾三次重修。相传在明弘年间,在当涂县新市镇境内,有一个叶家村,村里有一位叶姓员外,拿出巨资在叶家村附近的古丹阳河上建一座桥梁。大桥竣工之际,貌美如花、心地善良的叶员外独生女,为免除老父之忧,保大桥千年永固,投丹阳河献身祭桥。当地人为了永世感念叶员外父女的功德,不仅将大桥顶端用大青石雕刻了一个花轮形,并立了一块女儿碑。

丹阳的横山石门是安徽著名古迹。通过石门眼前便豁然开朗。溪水横流、沃野平铺、群山环抱,一片园田风光隐身于石门洞天之中。身临其境,仍依稀可见陶翁笔下之“桃花源”。难怪李白游居横山并在《下途归石门旧居》诗中写道:“石门流水遍桃花,我亦曾到秦人家。不知何处得鸡豕,就中仍见繁桑麻。”

澄心寺是横山地区从古至今最为著名的寺庙。宋代开始佛教在这里悄然兴起,明代正式定名为“澄心寺”,清代以后一直香火旺盛。时至今日“衡山澄心院”残碑犹存,白月池依然存在,韦驮殿、大雄宝殿、藏经楼鳞次栉比,金壁辉煌。

巢湖夏阁:布衣将军故里地

1936年春,冯玉祥将军回到他的家乡——巢湖夏阁竹柯村。

他给家乡买了几千棵桑树苗、买了一万棵松树苗,绿化家乡。还捐资办了“巢县元山中学”。冯玉祥将军还给家乡的贫苦老人一人送了一套棉袄棉裤。

而在这之前,当冯将军要回家乡的消息传到夏阁镇时,人们奔走相告。巢城的大街小巷张贴大幅标语,从城内一直贴到火车站,大家都争相看看这位赫赫有名的“老乡将军”。

1936年3月4日中午11时,冯玉祥一行乘车到达了巢县火车站,此时巢县城里的男女老幼不约而同地涌向了车站。冯将军手持拐杖,头戴八角帽,身着灰夹袄,下穿扎脚灰夹裤,健步走下火车,满面笑容频频挥手向欢迎的人群致意。其随身警卫有40名,武装整齐。“我回来,不要叫我副委员长,我是巢县人,按照家乡的习俗喊我冯二先生吧。”

随后的几天,冯玉祥上坟祭祖、拜见长辈,尽显布衣本色。不过,虽身居小镇,冯玉祥并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3月8日,冯玉祥在巢县城关发表了“抗日不分男女老少,守土不分南北东西”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演说,声色俱厉地痛斥日本帝国主义在我国东三省的种种暴行,并号召乡亲们团结一致抗日。

而当年他回来居住的地方,也是自己拿钱兴建的,现在成了冯玉祥故居。现有卧室、书房、侍卫室、议事厅,其中议事厅现已辟为“冯玉祥将军生平事迹陈列馆”,展览图片120幅,相关文件24件。故居占地面积469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432平方米。院区立有冯玉祥将军全身塑像和碑刻。室内陈列有冯玉祥将军在此居住时使用过的靠椅、棕床和书桌等家具及冯玉祥生平照片、手迹、遗物,还有毛泽东、朱德题赠的挽幛两幅,周恩来题写的祝寿词等。

冯玉祥总共只来过家乡两次,前后居住这里共计两个月时间。

埇桥区大泽乡:涉故台铭记陈胜吴广起义

最初,它的名字叫西寺坡镇。可是,它却是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的发生地。后来,更名为大泽乡镇。

在历史上,它一直被当地群众叫做“大泽”或者“大泽乡”。甚至在新中国成立后,“大泽乡”和“西寺坡”这两个名字还曾交替使用过,一直到1979年才正式命名为“西寺坡公所”。

这里,仍然保留着陈胜吴广起义旧址——涉故台。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与九百闾左同赴渔阳戍边,至大泽乡,因雨受阻爆发大泽乡起义,率众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筑坛盟誓,诛伐暴秦。因陈胜字涉,后人遂将其盟誓之坛为“涉故台”。

涉故台有篝火狐鸣处,鱼腹丹书湾、龙眼井、七十二连营等景点。台东沿尚存一口古井,深20余米,曰:“龙眼井”,为寺庙遗存。台上存有明万历、清道光、清光绪、民国29年四块碑记。据碑文记载,明代以前曾于此台设置过“楼台寺”。

台南70米中轴线上矗立一座陈胜、吴广起义大型浮雕像,雕像通高9米,宽6.2米,厚1.7米,总重120吨,雕像外形为火炬形,象征陈胜、吴广点燃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熊熊烈火,陈胜右手持剑指向蕲县,左手振臂呼唤起义军,吴广怒目举棒,首冲在前。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