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里的人文 搁置在时光处
2016年12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古镇里的人文 搁置在时光处

▋张亚琴
天门寺千佛塔
北洋军阀皖系名将徐树铮
 

日前,第三批安徽省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候选名单公布。

在这份名单里,有我熟悉的,也有未曾谋面的。随手查阅一下,不由慨叹,每个古村镇,都是一本厚重人文的历史传奇。

印象中,古镇都是美丽和宁静的。往来一派古朴幽幽,唐风孑遗,宋水依依。

江南风味的古镇,多为青石板路。往往走过一条条幽深长长的巷子,屋檐下摇曳着红色的灯笼。热闹非凡的老街上有开茶馆的、有纺棉花的,有编竹器、捏面人的,有制木器、写书法的……

在这里可以放松平时慌忙的心情,体味一下城市中少有的传统文化的韵味。街道两边被一间间小小的店面充斥着,琳琅满目,不经意间,就会留下了许多难忘而美好的回忆。

古镇多历史。比如这次候选中的临涣、大泽乡、白土等。古镇地上、地下、城内、城外,都蕴藏着丰厚的历史足迹,仿佛在这里随手都可以捡到两千多年前的瓦片、陶片。这里有历史名人或大族的墓葬;这里有窑址、遗址等远古遗存;这里有历史街区或古商建筑。

所有这些文化古迹,共同构成了古镇独特的景观。

古镇的古,不仅在于历史,更重要的是人文。

萧县白土: 南北窑瓷文化交汇的“中间站”

萧窑遗址、花甲寺遗址、冯楼汉墓遗址、西域遗址、宋墓遗址……

白土镇的遗址有很多。

但是自认为,萧窑遗址的发现很有价值。

萧窑始于隋朝,最早发现于1960年,当年发掘出土的瓷器多为白釉瓷,也有少数黑釉瓷,除坛、缸、花瓶等器皿外,还有佛像、佛塔等神器。

因为白土镇既产瓷土,又有木柴、煤炭等燃料,为萧窑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到南宋时已成为金朝在徐淮地区的大瓷窑之一,是南北窑瓷文化交汇的“中间站”。

萧窑遗址有窑址2座、房址类遗迹6座和灰坑9座,出土了4000多件丰富的遗物,其中瓷器为大宗,另有少量陶器和钱币。器类主要有碗、高足盘、四系罐、盆和盘等。年代以唐代为主,另有部分隋代遗存。

白土镇还另有一景——天门寺。

元至正年间,禅僧静本等爱其地幽深僻,在此开山建寺,因是山东南之谷号天门,遂命寺名曰:“天门寺”。公元425年南朝开国皇帝刘裕之子义隆在天门山兴建寺院,因山坳两侧的山头是簸箕形延伸出去,又像天公的两扇大门,得名天门山,因寺院建于此处故称为天门寺。

天门寺里有个孔子晒书台。传说孔子在萧县讲学,听说天门寺的风景迷人,也来欣赏,当从这个山脚下经过时下了一场大雨,孔子随身携带的书被雨水打湿。天晴以后孔子就把书放到草丛上晾晒,后来这片草就再也抬不起头来了。后来人们就把此地叫作 “孔子晒书台”了。

白土镇不但景观丰富,还有很多名人。比如南朝宋武帝刘裕。北洋军阀皖系名将徐树铮。

而苏轼也在这里留下痕迹。苏轼任徐州知州时,萧县为徐州所辖。他派人在萧县白土镇勘探发现煤矿,为淮北地区煤矿开采的发端。当时柴草奇缺,煤炭的发现,使徐州官民欢欣鼓舞,苏轼特赋诗《石炭(并引)》以记之。

寿县瓦埠:红色土地的热血情怀

瓦埠镇是依瓦埠湖而得名。瓦埠湖系江淮之间最大的行滞洪湖泊,安徽省五大淡水湖之一。

瓦埠镇,有文字记载就有2600多年的历史。春秋末孔子弟子宓子贱由鲁使吴,病卒葬于此,墓冢尚存,后人建宓子祠,称瓦埠街为“君子镇”。

传说在宋年间,八贤王赵德芳带两随从南下微服私访,经寿州至瓦埠,发现街道上市风正人心向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临行之时在客栈挥毫题写了“君子里”三个大字,后世人在南街的门楣上将其镌刻,现门楣条石虽断依存,字迹清晰可辨。

瓦埠古镇不仅历史悠久,更是皖西北革命斗争的发源地。1922年夏这里就成立了中共小甸特别支部,开展革命活动。

“瓦埠暴动”震惊江淮。1931年3月底,寿县瓦埠一带贫苦农民千余人,在中共皖北中心县委领导下,组成皖北红军游击队,举行瓦埠暴动。3月29日夜,暴动队伍齐集于瓦埠街东南里许之泰山庙。次日晨,大队涌向瓦埠街,在望春园酒馆门前,竖起镰刀、锤子大红旗,逮捕地主、豪绅十余人。但没几天,杨家庙、杜师娘冈一带的“联庄会”(国民党组织的地主武装)1500余人前来攻击暴动队伍。国民党县自卫大队亦赶到瓦埠包围红军游击队,双方发生激战。在突围中,红军游击队第二中队人员手持大刀,冲向敌阵,中队长戚连雨与17名战士壮烈牺牲。其余各中队仍在敌军包围之中,情况十分危急。中共瓦埠区委立即设法从开明士绅家借来步枪20余支、子弹千余发,打着小甸集“联庄会”旗号,冲进包围圈,掩护游击队夜间突围。突围后,化整为零,暂时隐蔽。瓦埠暴动为寿县人民革命史写下光辉一页。

瓦埠也是个人才辈出的地方,著名抗日爱国将领方振武将军1885年就出生在瓦埠镇南街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在瓦埠这块热土上,为了革命事业,曾壮烈牺牲的革命烈士在县志上记载的就有40多位。

南谯区乌衣:老街记录着曾经的繁华

滁州市东向战略的南大门,便是乌衣镇。

乌衣古镇具有千年历史,在宋朝德祜二年(1275年)即有“滁阳首镇”之称,有“一宿庵”遗址、玉皇庙、关帝庙、娘娘庙、火神庙、基督教堂、浮桥古渡等20余处文化遗址。

关于乌衣地名的由来有一种传说:姜子牙曾在这清流河畔垂钓,一条大黑鱼上钩了,太公拽着渔竿来回折腾,等黑鱼耗尽气力,便猛地一甩,黑鱼被撂到岸上,形成现在的乌衣老街,老街形似一条黑鱼,头大尾小(南头大,北头小)。一块块麻石即是鱼的鳞片。

旧时,乌衣老街必定是官方的铺递,江南向江北跨越的重镇,乌衣老街交通便利,街侧清流河上的舟船可达长江而亨通四海;同时,它又是南北两京古驿道的江北首站。虽然乌衣只是滁州治下的一个属镇,却有着“大乌衣、小滁州”的骄人辉煌。尽管这些遗址早已化古,但还是能通过点滴零散的片断看出它繁华过。

乌衣老街,曾经记录着繁华。

1912年,津浦铁路通车,乌衣老街上米业更兴,商贾云集,规模较大的商埠就有200多家,小规模的更是数不胜数。逢每月的阴历四、七、十日,邻近的来安县、全椒县等地的乡民,便挑着农产品,跨过清流河上用几条木船和跳板链接的浮桥,不辞劳苦来赶集。酒肆、茶馆和戏园更加喧腾。

在老街的最繁华地段上有一家国营布店,布店大约有100平方米,营业员6人、收款员2人。每天,顾客来自四面八方,陆续不断,顾客排成的队伍有时能排出门外。因为这家布店的布匹全部来自南京,那时,买布需要用布票才能买到布,而安徽省布票是无法到南京买布的,只有在这家布店能买到南京的布,并且这家布店既收安徽省布票也收江苏省布票。

老街陆地面积约0.5平方公里,街区建筑前后临水,街道宽三四米,街心是一条1550米长的青石长街,俗称“乌衣街三里长”,布局呈店铺合面对设或前店后宅,建筑多用木质,雕梁画栋,鳞次栉比。街东湖光明媚毓秀,居民们在这里洗衣、淘米、挑水。河中来往商船、木排、竹筏,春夏岸柳浓荫,晚间客船、渔火点缀,美不胜收。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