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的频繁出现催生了一个新的商品交易——“卖空气”。记者注意到,标称来自山东威海,甚至从新西兰等地代购而来的空气,在电商网站及微信朋友圈里成为了明码标价的商品。专家表示,国内这类产品没有类别划分,涉嫌“三无产品”和虚假宣传,建议消费者谨慎购买。(11月29日《北京青年报》)
空气乃大自然所赐,当属人类赖以生存且“免费共享”的无价资源。如今却被堂而皇之地摆入了电商的货架,成为明码标价的“卖品”,甚至不乏外国的空气比中国“鲜”的“进口货”。这并非只是一笑了之的黑色幽默。遏制“卖空气”的奇葩怪像,不能止于严查“三无”和“谨慎购买”,更需从源头强势治污。
如果说山区农民的“卖空气”举动不过是逗趣卖萌,抑或是意在引人眼球和招徕游客的旅游推介,那么,电商网站标价不菲的“卖空气”就显得煞有介事和恶意炒作,当不无借雾霾生财的利欲熏心,甚至将其解读为趁“霾”打劫,并不为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理当出手治理,严查严处。
不过,透过电商网站公开叫卖“空气”的行为,人们也不能不正视其背后隐喻环境污染严重的严峻现实。正所谓“适者生存”“物以稀为贵”。当天蓝、地绿、水清不再,自由呼吸新鲜空气成为生活奢侈时,“卖空气”又有何奇怪?阳光、空气和水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生命之源和无价之宝,可如今的生活用水已不再“无偿”;受雾霾遮蔽和高楼遮挡的双重影响,许多城市的许多时候也已“难见天日”,眼下就剩“空气”还算可以勉强维持。高价“卖空气”无疑也是从另一个侧面警示社会。与其劳神费力地查“三无”和提醒“勿购买”,不如痛下狠手地治污保洁。这才是釜底抽薪的源头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