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架之鱼”再揭食品安全软肋
微声音
应对“卖空气”不能止于消费提醒
非常道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11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应对“卖空气”不能止于消费提醒

▋张玉胜
 

雾霾的频繁出现催生了一个新的商品交易——“卖空气”。记者注意到,标称来自山东威海,甚至从新西兰等地代购而来的空气,在电商网站及微信朋友圈里成为了明码标价的商品。专家表示,国内这类产品没有类别划分,涉嫌“三无产品”和虚假宣传,建议消费者谨慎购买。(11月29日《北京青年报》)

空气乃大自然所赐,当属人类赖以生存且“免费共享”的无价资源。如今却被堂而皇之地摆入了电商的货架,成为明码标价的“卖品”,甚至不乏外国的空气比中国“鲜”的“进口货”。这并非只是一笑了之的黑色幽默。遏制“卖空气”的奇葩怪像,不能止于严查“三无”和“谨慎购买”,更需从源头强势治污。

如果说山区农民的“卖空气”举动不过是逗趣卖萌,抑或是意在引人眼球和招徕游客的旅游推介,那么,电商网站标价不菲的“卖空气”就显得煞有介事和恶意炒作,当不无借雾霾生财的利欲熏心,甚至将其解读为趁“霾”打劫,并不为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理当出手治理,严查严处。

不过,透过电商网站公开叫卖“空气”的行为,人们也不能不正视其背后隐喻环境污染严重的严峻现实。正所谓“适者生存”“物以稀为贵”。当天蓝、地绿、水清不再,自由呼吸新鲜空气成为生活奢侈时,“卖空气”又有何奇怪?阳光、空气和水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生命之源和无价之宝,可如今的生活用水已不再“无偿”;受雾霾遮蔽和高楼遮挡的双重影响,许多城市的许多时候也已“难见天日”,眼下就剩“空气”还算可以勉强维持。高价“卖空气”无疑也是从另一个侧面警示社会。与其劳神费力地查“三无”和提醒“勿购买”,不如痛下狠手地治污保洁。这才是釜底抽薪的源头治理。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