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探访京津冀地区的部分鱼塘,发现管理非常混乱,签订承包协议不需要备案及监控。养殖户还自曝,为保证产量,会在养殖过程中加入各种兽药和抗生素,养殖户的说法是“你说哪个鱼塘不用药?不用的话,还有活鱼吗?”据报道,他们自己都不吃自己鱼塘的鱼。(11月29日《新京报》)
北京“活鱼消失”之谜,终于由媒体给出了答案,尽管答案不是官方的,但媒体扎实、细致的调查,还是再现了“活鱼消失”的逻辑:水产市场禁药孔雀石绿泛滥,面对国家食药监总局的抽检,商家选择将活鱼下架。
活鱼下架了,冻鱼也不安全:无证养鱼,兽药失禁,鱼塘已失控,连养殖户都不吃自己养的鱼,何谈安全?而且,问题不是个案,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事实上,即使养殖户吃自己养的鱼也不代表什么,无非是“易粪相食”的荒诞剧。今后,还吃不吃鱼,真成了一个问题。
很多人把矛头指向了监管部门。水产养殖乱象迭出、安全问题突出,特别是连“活鱼消失”都给不出合理解释,监管部门难辞其咎,遭舆论指责一点都不冤。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不作为、慢作为就是失职甚至尸位素餐。国家食药监总局的一次抽检都能让活鱼下架,公众难免质疑平时的抽检走了过场。
从养殖到上市,从运输到零售,从超市到餐桌,水产品质量监管漏洞百出,“安全鱼”成了奢望——“下架之鱼”再次揭开了食品安全软肋。
乱象该如何整治?治标的办法还是加强监管,严查严惩商家使用禁药、加大对小鱼塘抽检力度、规范养殖户用药行为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措施。而治本的办法是扭转水产养殖业的混乱局面,推动水产养殖的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这也意味着行业将面临洗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今天的水产养殖业与曾经的生猪养殖业多有相似之处。规模化养猪之前,养猪行业乱象频出,瘦肉精屡禁不绝,但随着规模化养猪的发展,情况有了很大改观。推动水产养殖产业化也是大势所趋,转型阵痛在所难免,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冰山已露出一角,监管备受拷问,水产养殖也走到了十字路口。而对公众来说,鱼要吃,生活要继续,还得依赖监管者,这同样别无选择。